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Robert Flaherty –《亞蘭島人》




《亞蘭島人》 (Man of Aran1934)是美國紀錄片先驅Robert Flaherty,以仿紀錄片風格所拍攝的劇情片,以一家人捕魚耕種等日常生活描繪愛爾蘭西岸亞蘭島上的刻苦生活,Pauline Kael稱之為最偉大有關人與自然對抗的電影。



電影其中最經典一幕,必然是漁夫在小舟上獵捕鯊魚,那鯊魚之巨大和以魚尾拍打小舟的畫面,是今日特技也無法模仿的驚心動魄,幾個漁夫在小舟上拉著大船頭船尾兩邊走,與鯊魚掙扎和綑在船邊麻繩特寫鏡頭互相交剪,其與大自然搏鬥的原始動感和真象,其振撼人心遠超今天倚靠特技的計算和想像;甚或一個較簡單小孩在如一座大廈高的懸崖垂釣,其繩子所拋出之長、跳落懸崖繩圈之多、還有小孩坐在懸崖那份從容,那些當日簡單生活的畫面,是隨時日變遷而越來越教人難以置信的精彩。

戲中拍攝浪濤的畫面也是我看過電影中最多,海浪和懸崖構成的畫面當然是絕景,浪花在黑白畫面也呈現叫人著迷而又轉眼即逝的圖案;還有戲中各人在島上行的畫面,天空有時佔一大半,人看來渺小得卻有永不磨滅的堅毅,戲中沒有任何宗教色彩,但各人走在島上的畫面卻教我想起兩位富有濃厚色的導演,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和英瑪褒曼。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森田芳光 -《主題》



 

森田芳光《主題》最吸引我之處,必然是藥師丸博子,雖然桃井薰也是我喜愛的女演員,但藥師丸博子的天真瀾漫,有能使爛片不爛的魔力,而且非常悅目叫人窩心。

《主題》跟《愛與平成之色男》一樣,都是經濟起飛紙醉金迷的年代,沒有像《愛與平成之色男》那樣描寫揮霍生活,《主題》各主角也帶著無比天真的心情來過活,如愛小朋友的藥師丸博子,玩魔術的野村宏伸,甚或較成熟的桃井薰對於爵士樂,他們在志趣或者工作上都能表現出無比熱愛,但那種熱愛偏偏不能兌換成為可靠的愛情。愛情在《主題》中是各式你追我逐的遊戲,好玩,但好快就game over

《主題》中有一個好特別的地方,就是四個主角的名字。藥師丸博子姓小笠原、野村宏伸姓大東島、財津和夫姓御前崎、桃井薰姓伊勢,小笠原和大東島都是日本非常偏遠的群島,御前崎和伊勢則分別是本州南端的岬角,他們的姓氏代表著日本不同孤獨的角落。我自己對那種孤獨最深刻,是在藥師丸博子上財津和夫家的那部纜車之內,一種金錢帶來的離地生活,連在戶外晒衫也是值得可恥的,恰巧Richard Lester的《Petulia》,也是用富有人家的纜車,呈現奇異價值觀下的生活。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文字站在記憶的邊緣 - 《名字的玫瑰 – 董啟章地圖》




正當大家期待熱切期待香港電視開台之際,啟播差不多已一年的港台電視好像沒有多大回響,其實港台電視在十月開始播放的《華人作家》系列,是香港非常少見具規模有關文學的電視製作,以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當代華人文學作家為主題,並找來不同導演執導,陳耀成所編導的《名字的玫瑰 -董啟章地圖》(下稱《董啟章地圖》)是系列第一部播出的作品,在香港亞洲電影節則剛剛以導演剪輯版在大銀幕放映。

香港身份的探索,在董啟章和陳耀成二人的創作歷程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董啟章的小說集《地圖集》和陳耀成的電影《情色地圖》,二者都用「地圖」來象徵和比喻香港這個城市的特殊身份。在《董啟章地圖》中,舞者在電車和渡輪上漫舞,以連繫城市的交通來穿插董啟章寫作生涯的不同作品還有不同人仕的訪問,《董啟章地圖》是陳耀成為這位香港當代幾乎唯一的全職文學作家,以映像所勾劃出來的文學和身份地圖。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大林宣彥 -《轉校生》




《轉校生》就是一部簡單而科幻的電影,一個兒時就認識的轉校生,跟她在樓梯滾下來之後,二人的身體調轉了,男的成為女的,女的就成為男的,一個互換版的亂馬故事。這就很依賴男女主角演出的本事,幸而小林聰美演男人婆、尾美としのり演娘娘腔都非常出色,小林聰美非常誇張的劈腿坐姿,甚或在餐廳被媽媽發現調轉了裙子,當眾拉下拉鍊把裙子調正,小林聰美都演得很有趣味,又很有力。

故事另一巧妙之處,就是兩位主角的爸爸,一位因生意事務搬回尾道,另一位則因調職而要搬去橫濱,所以《轉校生》除了身體調換這個科幻情節,也是一段兒時玩伴短暫重逢的故事。男女主角的家庭背景也甚為不同,住在山上的小林聰美是富戶人家,值得留意另一名同女學班長也是家境頗好的,跟住在山下海港邊的男主角一家是完全兩個世界,但他們就在同一所學校就讀,這相信就是尾道這個地方的縮影,而愛拍電影的男主角更明顯就是大林宣彥本身。

《轉校生》的結局是非常精彩,小林聰美跑在男主角一家搬運貨車之後說再見,男主角回頭用8mm攝錄機拍下這個畫面,加上戲中絕大部份尾道場景本人也曾去過,所以回想起也覺得這是非常感動的結局,大林宣彥為離開的童年和故鄉留下了非常精彩又非常奇情的片段。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皇家)香港警察的前世今生





自雨傘運動開始,由拘捕黃之鋒、在公民廣場內施用胡椒噴霧驅散學生、後來對民眾施放催淚彈、到有警員涉嫌向被補人士拳打腳踢,這些事件大大打擊市民對警隊的信任。早些日子,有位女警司在接受傳媒訪問時,竟帶上了前朝香港皇家警察的皇冠帽出鏡,而非回歸後的洋紫荊的警徽,成為網民一時佳話,也算是抗爭和衝突之中苦中作樂的一幕。這一幕無疑勾起了某些殖民時代的情懷,有種奇異的時光倒流之感,教我想起一部很獨特的香港獨立電影 --《皇家香港警察的最後一夜》。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當真相成為故事 -《血腥星期日》



無論作為前線參與者還是電視旁觀者,要了解正在發生的香港雨傘運動,都相當不容易,這二十多天內已經多次出現教人意想不到的形勢轉變,最後運動會如何結束,各方也未有很具把握的預計。本地還是海外評論人都多把雨傘運動跟六四事件比較,當然二者有若干的共通點,而六四又稱得上不少香港人的夢魘。但作為一名電影迷,加上有議員引用電影以至黃飛鴻來表達他對是次運動的看法,我也嘗試找一部電影來跟雨傘運動比較,我想起《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2002)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從雨傘運動,回顧港產片中的黑社會




香港的雨傘運動已經持續了超過三個星期,至今尚未有停息的跡象,當中警方對手無寸鐵的平民施放催淚彈照片,登上了世界各地報章雜誌頭版的畫面;而運動可以持續至今,跟警察涉嫌接連縱容懷疑有黑社會背景的滋事分子有一定關係,他們以暴力手法攻擊示威者同時,警方也被質疑並沒有施用如對待示威者的武力和執法尺度,也曾出現過警方拆除路障後滋事分子緊隨來攻擊示威者,仿如互相有默契一樣。

這一連串針對示威者行動,給予大眾香港警方和黑社會合謀的印象,是故在示威現場內製作了許多諷刺警黑合謀的展示,當中一幅惡搞了《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海報,將特首梁振英和警務署長曾偉雄一干人等貼上古惑仔的樣子;另一邊廂,旺角佔領區位處傳統比較品流複雜的地段,示威區內予有一種其他佔領區所沒有的江湖味,如甚具創意的關公像神位,也有以大型貨車以及跑車助佔領者堵路,被視為義助之舉。這場雨傘運動,重新將黑社會在香港的影響力浮面,而黑社會複雜的形象其實不時出現在香港的電影之中。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莫失莫忘的社運記憶——《千言萬語》




許鞍華以蕭紅生平為題材的《黃金時代》,上畫時間正正碰上香港的雨傘運動,可算是昔日和今日的兩個大時代戲裏戲外的相遇。不過,《黃金時代》的動蕩,和今天追求民主的學生運動,性質並不雷同,反而許鞍華1999年的作品《千言萬語》,戲中的香港社運記憶和今天的運動有更多呼應。

《千言萬語》是一部以1980年代社運作為背景的電影,電影一開始已表明參考真實的社運人物,主角之一黃秋生演的甘仔明顯就是甘浩望神父,配角有當時還是 「革馬盟」的成員長毛,謝君豪所演的邱明寬議員也彷彿若有所指的,曾在中國坐牢10年的民運人士劉山青,則出現在角色的談話和報章照片之上。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應亮 - 電影︰行動的另一種可能




在罷課不罷學的課程名單中,最少有五個課跟電影直接有關,包括舒琪的「《大風暴》(Z) -正義與強權的鬥爭,從希臘到今明香港」、李至君的「從『菠蘿』到『薑蓉 』• 憂思難忘--與吳靄儀談《去日苦多》(許鞍華,1997)」、潘達培的「紀錄片如何改變社會」、四維出世的「Fritz Lang: Hangman Also Die!」、還有應亮的「電影:行動的另一種可能」。這可見電影雖然在香港的產量或者入場觀眾數目不比從前,但正當社會需要積極求變的時候,電影依然是值得再三探討和思考的媒介。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浪起何處 —— 回顧香港新浪潮導演電視作品





我對香港新浪潮電影,坦言係有好特別的感情,未入到大學,我係從來未聽過香港新浪潮呢個講法。甚或剛入大學的時候,亦唔算特別鍾意電影,但其中一部課堂上播的電影,嚴浩的《似水流年》對我有好大的震撼,不能相信電影可以拍得這樣優美,而且感情平淡得來如此深刻。跟著慢慢去看其他香港新浪潮作品,如方育平、許鞍華、譚家明、徐克等等的作品,這批新浪潮電影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電影啟蒙。

昨晚在序言書室舉辦了《浪起何處 —— 回顧香港新浪潮導演電視作品》,我基本上沒看過任何新浪潮導演的電視作品,都想見識下他們電視作品有何厲害地方。確實有些講者選播的片段,我覺得蠻深刻的。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教人舒服的摩洛哥首都 – 拉巴特




我們原本的摩洛哥之旅計劃,是由馬拉喀什 (Marrakesh)坐通霄火車到另一旅遊熱點非斯 (Fes),但馬拉喀什攝氏40多度的炎熱嚇怕了我們,是故我們略為調整一下行程,先坐火車到海邊較涼快的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Rabat),而非直接去炎熱的內陸城市非斯。

在去拉巴特的火車途中,對面坐著一個英語流利的利比亞人,他盛讚他在馬拉喀什所住的酒店,住了10多天,然後問我們在拉巴特會住什麼酒店;其實我們什麼酒店也未找,利比亞人帶點斥責的語氣,問我們難道連透過互聯網訂酒店也不懂嗎? 我正苦惱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時,突然大腿一酸,竟在座位上坐著也抽筋起來,原來因為對面的乘客放了一個手提行李在地上,座位狹窄便一直坐得不自然之故。我也藉抽筋之故,離席迴避這個我覺得難以回答的問題。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80年代的藝遊夢遺—— 李志超





上周六第一次到城大的創意媒體學院,去看攝影師李志超的大型回顧展「超然。感官」。當日是展覽開幕,李志超也在場。早陣子在網絡媒體中得知他患上罕見的腹 膜癌,還見到陶傑到倫敦探病時的照片,叫人擔心他的病情;但當日他精神非常之好,說話說個不停而且中氣十足,相信健康情况已大為改善。

李志超是著名的本地攝影師,展覽中展出他在《號外》工作時拍攝不同巨星的風彩,還有他以情慾和胴體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但李志超最吸引我的,卻是80 年代末他暫停在香港的工作,到海外浪遊式體驗藝術和碰工作機會,而輯錄成的遊記散文《巴黎私生活》和《紐約夢遺》。今天的年輕人多了很多去海外體驗的機 會,例如工作假期相當流行,甚或徒步踏單車穿州過省也為數不少,但像李志超那樣為體驗藝術而出遊,今天機會雖是多了,但這種藝術追求看來比以前更不流行。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戰爭的回憶漩渦 - 回顧阿倫雷奈




《夜與霧》開始不久,旁白對著不同黑白硬照,描述各種照片上的建築特色:有像阿爾卑斯的小屋,也有維修車房般的設計,甚或像日式的亭台,以至形式是完全隨意的……《夜與霧》就是以這種審視不同建築美學形式,來開始這部有關納粹集中營的紀錄片,戰爭的恐怖和回憶,就是有各種非眼看就即能意會的形形色色。

此刻世界各地又再發生各式的紛亂,在《夜與霧》中被屠殺的那個民族,早前在加沙成了兇殘的劊子手,在伊拉克又有以宗教之名屠殺其他宗教信仰者的「伊斯蘭國」,《夜與霧》中集中營有阿爾卑斯式、也有車房式的建築,而屠殺今天最少也有聲稱出於自衛和發動聖戰兩種,世界的紛亂拉近了《夜與霧》中對戰爭之恐怖陌生。

《夜與霧》(1955)是今年去世法國導演阿倫雷奈的名作,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他還有《廣島之戀》、《穆里愛》、《格爾尼卡》等圍繞戰爭回憶和戰後創傷主題的作品,今天世界紛亂,我們重看雷奈的作品相信別有一番感受,或者從雷奈的電影回想今天世界何以重遇恐怖戰爭或有另一番體會。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成瀨巳喜男 -《沒有盡頭的街》


《沒有盡頭的街》(限りなき舗道,1934) 是日本導演成瀨巳喜男最後一部無聲作品,論知名度遠不如他後來的名作《浮雲》、《女人踏上樓梯時》、《放浪記》等,但《沒有盡頭的街》對我來說是跟他些名作一樣的好。

電影的演員有一些比較熟悉的名字,如葛城文子(《戶田家兄妹》)、日守新一 (醜聞)、突貫小僧 (《我出生了但》)等等,但他們都是配角而已;但女主角忍節子,男主角山內光,女配角香取千代子,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陌生的名字,而忍節子跟原節子樣貌真的有幾分似,演出也十分之好,但在網上找她的資料看來非常不容易。總歸來說,《沒有盡頭的街》是我今天早起方發現很耀目的hidden gem

 女主角忍節子

《沒有盡頭的街》是一部批判當時婚姻和日本上流家族觀念的電影。女主角忍節子本是一名侍應生,生命中出現過兩個男人,一個願意為她拋棄家族為他安排的門戶婚姻,他們原本下定主意結婚之後齊齊過窮日子,但一天忍節子下班後,被一輛轎車撞倒,事主將她抱進車廂送她到醫院;正趕往約會地點的未婚夫看到她在一架駛過的轎車內,而當晚她又沒有回家,幾天沒有上班後,他就寫信道己回家鄉辦那之前家族安排好的門戶婚姻。

把她撞倒的就是她生命另一個男人,一個非常有錢家族的公子,而且那是個真心愛她的公子,後來他們便結婚了。但那公子的媽媽和姐姐則很不喜歡出身侍應的女主角,經常管束她作為家中媳婦行為舉止,沒有一刻對她好過。公子不懂面對這個困局,加上剛出來辦公的都市苦悶,最後在醉酒放縱後引來悲劇的結局。結局時,病床上公子依然表現出對妻子的愛戴,妻子卻道,單是愛是沒有用的,附加一個dramatic statement,對著他媽媽和姐姐說,她們是愛家名多於愛家庭,導致今天的悲劇是你們一手造成。


《沒有盡頭的街》女主角的命運是一個好精彩的crisscrossing。二人原本立定勇氣打算自主婚姻,一場交通意外雙雙都踏進門戶婚姻的旋渦;那最初的未婚夫係非常巧妙兩度再出現在及後的故事,就是公子酒吧借醉時,女伴跟他說,那個人跟你一樣,都是不想回家的人;還有就是公子死後,女主角再回café上班,望到他在巴士上,呼應他們對上一次見面就是他望到轎車內被撞暈的女主角,為電影留下一個甚有懸念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成瀨巳喜男及後的名作都有頗多類似的crisscrossing,其中跟《沒有盡頭的街》最類似的,有可能是成瀨最後一部作品《亂雲》,那是一段男主角加山雄三一開始把女主角司葉子的丈夫意外撞死,因死亡而相識,仇人和未忘人之間一道不能自制的愛情故事。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James Ivory -《翡冷翠之戀》




《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1985) 理所當然是一部經典的愛情故事,但吸引我的始終是旅遊的感覺。一個房子有沒有景色,對我來說算不上甚麼大相干,我不會覺得戲中開始時的後巷景是那麼差,我通常住的旅店都是那樣景觀的;最主要是心態吧,女主角開始時交換到男主角父子所住的有景房間,明顯只是將目標達成,但那沒有帶來更多快樂。

《翡冷翠之戀》是個不只是情感甚或很多東西也很封閉的年代,女主角Helena Bonham Carter第二天一起床,會先去Drawing Room彈鋼琴,有點悶悶不樂,想一個人走出去行個圈;一個出去行個圈其實好正常不過,但當時的人真係會問你確定要這樣做? 走出去,會再遇我曾經到過佛羅倫斯幾個旅遊點,佛羅倫斯的美麗真的百年也不會變,《翡冷翠之戀》讓我重拾當日遊客的目光,再一睹River ArnoPalazzo Vecchio還有Santa Croce的風采。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安東尼奧尼 -《夜》




重看一次《夜》(La Notte),從正在發展高樓上俯望米蘭的火車站,還有那棟當時米蘭最高的大廈Pierlli。我對這個相當冷的景象,感覺很親切,因為我在這個火車站睡過兩個晚上,早上在前面嘖泉廣刷牙的時候,就是會望著這棟Pierlli

米蘭是一個沒有大變的城市,當珍摩露從丈夫書展中,走出去四處走走的時候,我10前去米蘭的時候都是差不多模樣;米蘭相比其他他意大利城市,確有一份特別的冷感,羅馬、佛羅倫斯、拿坡里、錫耶納這些都是很完整的城市,街道、建築物之間係有共同的關係共同的歷史;米蘭則不同的,每條街道疏疏離離,馬斯杜安尼從露台看出全不一個格調的大廈,窺視一個個空洞的窗戶,這是一份很米蘭的感覺。


珍摩露的在《夜》中的迷離散步,教我想起她同樣在路易馬盧《通往紋刑台的電梯》的巴黎散步,不竟我一直認為那一夜的巴黎才是最迷人的巴黎;但兩者不同的地方是,《通往紋刑台的電梯》珍摩露帶有一份對感情的憧憬,《夜》的散步則完全是下意式的逃離;當中一幕她在街角遇上一個陌生人,她再回頭望他多一眼,然後繼續,在地盤中見過一隻逗她可愛的貓,在荒地中做兩幫人打架的「架兩」,最後相約丈夫在一個舊鐵路旁的Café,這些都帶有旁觀一個城市的感覺,而我覺得跟Agnes VardaCleo From 5 to 7》也有點相像。


最後大宅一幕,意大利很多當時電影也有類似的嘉年華,如在安東尼奧尼前作《迷情》,那時男主角也是很快的勾搭了派對中的一個女子,只是今次被勾搭的是Monica Vitti,一個對勾搭不算表現得太有興趣的女子,反而對於地板的階磚或者錄音機這些玩意有帶點童真的熱衷;抗拒勾搭的還有珍摩露,大雨濕身之後,與陌生男子驅車外遊,在出軌前一剎作出《花樣年花》式我們不會像他們那樣的決絕。

結局大宅內的高爾夫球場草地,這類topography不時會出現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印象最深刻的定必是《春光乍洩》。《夜》和《春光乍洩》,在一片草地上,見證著某些東西的消失,或許還有消失的本質。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岳楓 - 《血染海棠紅》




岳楓1949年的作品《血染海棠紅》,是一部由一開始便註定為時太晚、恨錯難返的故事。嚴俊演的馬三爺實是飛天大盜海棠紅,本欲趁要組織家庭想金盤洗手;但白光所演的太太三奶奶則已是慣於嬌寵,賊性難改,不能再過平淡的生活;高占非演的劉探長,在飲茶玩雀閒談間,已暗示知道海棠紅的真正身份,嘗試誘導馬三爺改過自身,但從劇情發展來了這場早茶做人教誨,加速了馬三爺陷入命運死局。《血染海棠紅》,悲劇如名字一樣一早註定了。

白光的演出仿如生來便是一副壞心腸,教我想起《Pandora’s Box》的Louise Brooks,白光沒有 Louise Brooks那種永遠成為Trademark的造型,但二人都是每個表情動作帶有某種罪惡感的erotic,白光的笑容更是那種典型的奸角味,是最為explicitfemme fatale;董克毅的攝影和鏡頭移動,萬古蟾、萬籟鳴兄弟的場景,也甚有德國二、三十年代電影的氣氛,而當中日常的中產家居和罪犯所經營的青樓場景轉接,外貌係出乎意料地類似,是海棠紅徒弟所經營的雜貨店較有明顯地下社會的感覺,海棠紅逃獄時突然在樓梯下冒出來,兒戲得來畫面卻很精彩,真的從一片漆黑走出來一樣。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新疆、金三角、翁維銓



翁維銓是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一員,同為新浪潮的導演尚有許鞍華、徐克、方育平、譚家明、嚴浩、章國明、唐基明、蔡繼光等等。翁維銓影視作品不多,但他的首兩部電影,以毒販為主題的《行規》(1979) 和集科幻及靈異一身的《再生人》(1981),都是不少影迷依然津津樂道的作品。近日,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回顧翁維銓生涯的「影談系列」,讓我有機會看到兩部難得一見而且非常獨特的香港電影。

 《迷城之旅》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侯孝賢 -《最好的時光》


 

《最好的時光》是3個發生於不同年代的愛情故事,分別是1966年的台灣南部、1911年的大稻埕和2005年的台北,3段故事都由張震和舒琪主演。

我最喜歡的是第一個故事,那是我最熟悉侯孝賢會拍攝的年代,亦即是他本身的青春年代。我自己也有去過第一個桌球室所身處的高雄旗後,對那渡輪係有感情的,相信去過旗津的朋友很難否認那段渡輪係獨一無二,而《最好的時光》以拍攝渡輪展現人生的飄泊和無奈。

  

這段故事也是一段尋人的Road Movie,走過幾多個台中、台南鄉鎮,路牌如地鐵站般身邊出現,我不禁想起侯孝賢另一部公路電影《南國再見,南國》,這段路仿如一段尋回已說再見的南國之旅。

而這段公路旅程是以一封封書信的回郵地址作連繫,文字和書信於《最好的時光》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第二個故事,所有對白也如早期電影般單以過場字幕交代,張震引詩自言的雄心壯志,讀起上來我們只可代入舒琪作籠中鳥的無可奈何;最後一個故事,文字的功用就變得叫人傷悲,那只是掛在舒琪身上的說明她有癲癇症的無情提醒,和結局舒琪女友打在螢幕上叫人可笑的死亡預告,前兩個故事主角們一廂情願勇往直前的天真,今天不再。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Sandra Nettleback -《巴黎晚秋》




《巴黎晚秋》是一部有少許伊力盧馬電影元素的小品,巴黎這城市中的人情緣份,還有最終突如其來的感情著落,這些都是伊力盧馬電影引人入勝的地方,同時也是《巴黎晚秋》處理得相當平庸的部份。



《巴黎晚秋》之平庸,我想其中節奏是一大原因,一些男主角Michael Caine的精警對白經常成為淡而無味的過場;女主角Clemence Posey則是耐心和善良的聆聽者,但在這對白主導的電影她跟Michael Caine算不上有很大火花,他們二人英法文化的encounter也甚流於片面。《巴黎晚秋》嘗試捕捉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深處,並以對白和回憶等敘事技巧交替,看得舒服但沒甚精彩深刻之處,戲中處處落葉並沒多少秋意,英文名雖取名Last Love也沒甚值得lasting的感覺。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列尼史葛 -《黑雨》




《黑雨》最有趣的地方,應該是看列尼史葛拍攝大阪,畢竟其名作《Blade Runner》的場景真的很有大阪的影子,尤其心齋橋一帶的霓虹夜景。《黑雨》拍攝大阪也拍攝得不錯,雖沒有《Blade Runner》般驚艷,但一些如菜市場和重工業工廠等也拍得相當有特式,亦反映日本當地生活的面貌。暴走族持刀武士式處決紐約警察,《黑雨》呈現大阪及日本文化奇形怪狀的古今合壁。

演員陣容其實幾吸引,有米高德格拉斯、安迪加西亞、高倉健和松田優作這種火力的東西組合,加上導演是列尼史葛,必定是娛樂性十足的派頭;米高德格拉斯一直擺出很有譚詠麟味道的表情,而安迪加西亞和高倉健於Disco齊唱Ray Charles係一段好精彩的插曲。值得一提,《黑雨》是松田優作最後一部的演出,是他不理自己癌症病情全力參演的作品。他在《黑雨》中的角色,是較像他較早期電影如《復活金狼》、《野獸男》等狂人般的黑幫角色,但跟這些前作比算不上甚麼瘋狂演出 ,無論對列尼史葛還是松田優作來說,《黑雨》只算平平之作。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電影中的香港警察



近來,有關香港警察的討論在社會上越趨熾熱,尤其在示威 集會的執法尺度惹來不少爭議,不少評論認為七月二日遮打道的集會警方拘捕500多人是沒有必要,同時近日又有不少團體公開表示支持香港警察執法,形成近年罕見支持和反對警方的對立局面。這種意見分裂局面當然和香港當今政治生態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但從香港的電影中,也會發現香港警察在熒幕上呈現出頗為複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