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浪起何處 —— 回顧香港新浪潮導演電視作品





我對香港新浪潮電影,坦言係有好特別的感情,未入到大學,我係從來未聽過香港新浪潮呢個講法。甚或剛入大學的時候,亦唔算特別鍾意電影,但其中一部課堂上播的電影,嚴浩的《似水流年》對我有好大的震撼,不能相信電影可以拍得這樣優美,而且感情平淡得來如此深刻。跟著慢慢去看其他香港新浪潮作品,如方育平、許鞍華、譚家明、徐克等等的作品,這批新浪潮電影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電影啟蒙。

昨晚在序言書室舉辦了《浪起何處 —— 回顧香港新浪潮導演電視作品》,我基本上沒看過任何新浪潮導演的電視作品,都想見識下他們電視作品有何厲害地方。確實有些講者選播的片段,我覺得蠻深刻的。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教人舒服的摩洛哥首都 – 拉巴特




我們原本的摩洛哥之旅計劃,是由馬拉喀什 (Marrakesh)坐通霄火車到另一旅遊熱點非斯 (Fes),但馬拉喀什攝氏40多度的炎熱嚇怕了我們,是故我們略為調整一下行程,先坐火車到海邊較涼快的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Rabat),而非直接去炎熱的內陸城市非斯。

在去拉巴特的火車途中,對面坐著一個英語流利的利比亞人,他盛讚他在馬拉喀什所住的酒店,住了10多天,然後問我們在拉巴特會住什麼酒店;其實我們什麼酒店也未找,利比亞人帶點斥責的語氣,問我們難道連透過互聯網訂酒店也不懂嗎? 我正苦惱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時,突然大腿一酸,竟在座位上坐著也抽筋起來,原來因為對面的乘客放了一個手提行李在地上,座位狹窄便一直坐得不自然之故。我也藉抽筋之故,離席迴避這個我覺得難以回答的問題。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80年代的藝遊夢遺—— 李志超





上周六第一次到城大的創意媒體學院,去看攝影師李志超的大型回顧展「超然。感官」。當日是展覽開幕,李志超也在場。早陣子在網絡媒體中得知他患上罕見的腹 膜癌,還見到陶傑到倫敦探病時的照片,叫人擔心他的病情;但當日他精神非常之好,說話說個不停而且中氣十足,相信健康情况已大為改善。

李志超是著名的本地攝影師,展覽中展出他在《號外》工作時拍攝不同巨星的風彩,還有他以情慾和胴體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但李志超最吸引我的,卻是80 年代末他暫停在香港的工作,到海外浪遊式體驗藝術和碰工作機會,而輯錄成的遊記散文《巴黎私生活》和《紐約夢遺》。今天的年輕人多了很多去海外體驗的機 會,例如工作假期相當流行,甚或徒步踏單車穿州過省也為數不少,但像李志超那樣為體驗藝術而出遊,今天機會雖是多了,但這種藝術追求看來比以前更不流行。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戰爭的回憶漩渦 - 回顧阿倫雷奈




《夜與霧》開始不久,旁白對著不同黑白硬照,描述各種照片上的建築特色:有像阿爾卑斯的小屋,也有維修車房般的設計,甚或像日式的亭台,以至形式是完全隨意的……《夜與霧》就是以這種審視不同建築美學形式,來開始這部有關納粹集中營的紀錄片,戰爭的恐怖和回憶,就是有各種非眼看就即能意會的形形色色。

此刻世界各地又再發生各式的紛亂,在《夜與霧》中被屠殺的那個民族,早前在加沙成了兇殘的劊子手,在伊拉克又有以宗教之名屠殺其他宗教信仰者的「伊斯蘭國」,《夜與霧》中集中營有阿爾卑斯式、也有車房式的建築,而屠殺今天最少也有聲稱出於自衛和發動聖戰兩種,世界的紛亂拉近了《夜與霧》中對戰爭之恐怖陌生。

《夜與霧》(1955)是今年去世法國導演阿倫雷奈的名作,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他還有《廣島之戀》、《穆里愛》、《格爾尼卡》等圍繞戰爭回憶和戰後創傷主題的作品,今天世界紛亂,我們重看雷奈的作品相信別有一番感受,或者從雷奈的電影回想今天世界何以重遇恐怖戰爭或有另一番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