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Yorgos Lanthimos -《聖鹿獵殺》




你可有試過咒別人,例如「生仔無屎忽」呢? 究竟甚麼驅使一個人,去咒另一個人呢? 可能係個人本身好黑心,又或者內心帶有巨大的憤怒和仇恨,而當中的仇恨並無可宣、可行或可見的出口,你就可能會爆出一句,「鬼唔望你生仔無屎忽!」。從未讓人覺得舒服過的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其新作《聖鹿獵殺》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2017),將現代的情感疏離社會,帶回相信咒真確有效的神話世界,無情冷酷地以咒折磨適應了疏離無感的現代人。

Yorgos Lanthimos依舊自大放肆地賣弄冷血和不安,但《聖鹿獵殺》無疑是其進步了很多亦更有細密思考的作品,比起《非普通教慾》(Dogtooth2009)和《單身動物園》(Lobster2015)刻意的空白和求巧,《聖鹿獵殺》戲中的不安無疑來得更加逼真,其逼真在於掌握到人性本性為何會作咒,而當咒真係見效又無力挽救的時候,我們眼前就會見到或者感受到魔鬼的存在,正如當我們見到一些不能解釋的美好事物時,我們亦會感受到神或造物者一樣,神或魔鬼,可能只是個人不同遭遇的反映。


咒別人,除了復仇,當中還有追求個人相信的公義,而尋求公義之中,你還要扭轉或者不相信你所身處的社會秩序,《聖鹿獵殺》比起前作《非普通教慾》和《單身動物園》進步最多的地方,是Yorgos Lanthimos終於能把他一貫擅長的冷血荒謬跟社會人心扣連。《聖鹿獵殺》的仇恨源自一埸醫療意外和專業失德,透過Martin (Barry Keoghan) 的詛。《聖鹿獵殺》就是要醫學在這個社會上的權威地位徹底推翻,當醫生的Steven (哥連費路演)Anna(妮歌潔曼演)他們的知識地位財富全部失去功能的時候,他們都會回歸成古代的野蠻人,或者跪在統治者面前的僕人。


跟魔鬼交易,一般良好美德也呈現出種種的另一面。女兒Kim(Raffey Cassidy)在地牢發覺其最重要的愛情絲毫不能搖動Martin咒的仇恨和怨念,她絕望地「躝」出家門最終由父母尋回,在絕望之後她提出要犧牲自己來解除咒語,Yorgos Lanthimos刻意在這一幕擾亂時序,道出自我犧牲精神虛偽的一面,非為大愛,其實來自絕望。而這種絕望並不再是Yorgos Lanthimos式荒謬劇中的絕望,而是一種直透人心的絕望,我看《聖鹿獵殺》之前,去了看Fatih Akin的《公義暗角》(In the Fade2017),女主角最後亦自我犧牲為的表面上就是尋求報仇,但更深一層,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制度和遭遇,感到絕望。


絕望,正正就是籠罩二十一世紀的情緒。舉例說,二十世紀時,自我犧牲還帶有宗教味道的救贖象徵,如越南自焚的僧人釋廣德;但今天很多自我犧牲的行動,大多被標籤為恐怖主義,以真主之名為前題的,在新聞報道都是對敵人的咒,這些咒和恐怖的自我犧牲,就是對尋求自己所相信的公義感到絕望,絕望,就是所有咒,不惜一切付之以行的本質。其實今天的世界到處都如古代神話世界的殘酷和恐,《聖鹿獵殺》Steven問老師兒子還是女兒更加優秀,這種冷血殘酷的選擇,正正就是我們視而不見世界的另一面,亦正正是我們內心不能否認魔鬼的存在。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儘管火車誤時,懷念Ermanno Olmi

Ermanno Olmi(中),和《il Posto》的兩位主角

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貝加莫Bergamo,意大利倫巴第地區其中最美麗的山上小鎮。火車站的自動售賣機顯示,要到貝加莫,我們一定要在一個叫Treviglio的地方轉車,轉車的時間有五分鐘,根據我們之前的旅程經驗,心裡已做足火車會誤時的準備。

果然,火車未出發已延誤了超過五分鐘,當然最終無法接駁本來去貝加莫的班次,就在Treviglio這個毫無認識的地方,留了約一個小時,期間我們到了咖啡店喝咖啡,和終於在這裡的火車站兌換到一張價值7歐的憑據,是之前幾日意北火車公司Trenord的米蘭自動售票機,因未能找錢而吐出來的意氏幽默,期間這幾天我們在米蘭和路過的火車站一直找Trenord的櫃台,最終在這因誤時而來的小鎮Treviglio碰上,成功兌換這荒謬的7歐,由出發開始,好像我們來到這個叫Treviglio的地方,是命中註定的。

 我們在Treviglio火車迨成功取回7歐的一刻

56日,旅程完畢回到香港,從臉書得知意大利老牌導演Ermanno Olmi,在55日離世,看到他不同的生平文章,當中有關他出生地有兩個講法,一是當日的目的地,貝加莫;另一就是當日因誤時而滯留的地方,Treviglio。據意大利文的維基百科說,Ermanno Olmi在一次訪問清楚澄清,他出生在貝加莫,但很年幼就搬到Treviglio居住並在當地成長,而為何全家搬到Treviglio,就是因為爸爸鐵路工人的工作需要。

我第一部入場看的Ermanno Olmi電影,是他跟Abbas KiarostamiKen Loach所合導的2005年電影《Tickets》,講的就是一段由奧地利去羅馬的火車旅程,三個導演分別拍攝旅程的三個部份,而Ermanno Olmi所負責的就是第一部,由奧地利到米蘭的一部份,故事是一個老人因火車故障誤時,夢到跟自己公司年輕的女職員談情。想不到我們簡短的旅程,意料之內的誤點,以火車和車票,跟Olmi的電影和出生及成長地如此巧妙地相遇。

 Ermanno OlmiTickets》(2005)

我最愛的Ermanno Olmi電影是《il Posto》 (1961),亦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一少年在見工的期間,遇上一個可愛的女生,趁中間空檔跟她一起遊走米蘭,並在咖啡館請她喝咖啡;少年在吧檯前手指緊拿著糖包,緊張的連匙羹也丟了,女的見他沒有了匙羹,幫他調勻,飲完二人本想把杯拿回吧檯,見隔鄰婦人就把杯子留在桌上,二人照樣,這是最浪漫的成人禮,一杯咖啡時間的約會,學習留意咖啡館內顧客的行為和男女相處的方式,最後二人因工作地方和編更的不同,在同一個工作地方內沒有再相遇過。他們在咖啡館短暫的快樂時光,也像一場美麗的火車誤時。

 Ermanno Olmiil Posto》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