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侯孝賢 -《童年往事》





適逢藝術中心上映最新修復版,今天到政總前再看了一遍侯孝賢的《童年往事》。第一次看還在讀書,那時剛讀到有關身份認同或者殖民主義那類理論,是故我對《童年往事》的印象是一部探討有關當時台灣人怎樣看大陸和被政治撕裂的情緒;今天再看,當然電影是包含了遙望大陸的情緒,但絕不是一部探索身份的電影,那單單如片名一樣,主題是童年往事,台灣、國共等等往事只是其次。




《童年往事》最大的特點,是往事既近且遠之感。近者,當然包括當時生活的寫實呈現,今次重看發現那些家務瑣事之節奏賞握得非常之好,燒飯、燒水、洗澡、睡覺、婆婆的手作仔、爸爸和弟弟的書法,所有瑣事都好有趣,本應平淡但拍得一點也不淡,跟我首次看《童年往事》印象分別甚大。



但《童年往事》尚有比這些細節更特別的地方,就是戲中幾名女性,婆婆、媽媽和大姐,她們對於當刻的生活之感覺比較確切,婆婆就是渴望回大陸,媽媽和大姐則帶著無奈地支撐著這頭家;但爸爸和男主角阿孝(即侯孝賢自己),他們置身在《童年往事》之中,各帶著一種跟周邊環境的距離。爸爸的距離,是戲中結局發現他的自傳,原來他只想在台灣留幾年,但他的子女一直不知有這個計劃;阿孝在戲中則是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般的流氓學生,但跟《牯》片比,阿孝的反叛是感受不到他不滿之目的或者對象,甚或感受不到阿孝的怒氣、不開心,他好像只是有一點點無聊或苦悶而已。阿孝沒有他老爸對另一個地方的瑕想,那苦悶是什麼? 可能已全然淡忘於記憶和時間之消逝中,畢竟己是童年往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