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金馬獎打敗當今華語電影市場四位大師而禪聯最佳電影的《爸媽不在家》,原先以為會是Art House或像是枝裕和般有一定個人風格的作品,出乎我意料,《爸媽不在家》其實是一部頗主流的作品,但單以探討現代都市華人家庭的視角,已值得叫人注目。
《爸媽不在家》其實不算很新穎的電影,爸媽因工作壓力與兒子漸漸疏離,兒子變得越來越反叛,最後出現一名菲傭,慢慢跟兒子由敵對變成友誼和關愛,這類故事每天也可能在香港發生,但要將這個故事拍得有張力、有人情味、有電影感,這就是《爸媽不在家》突出之處。
《爸媽不在家》其實不算很新穎的電影,爸媽因工作壓力與兒子漸漸疏離,兒子變得越來越反叛,最後出現一名菲傭,慢慢跟兒子由敵對變成友誼和關愛,這類故事每天也可能在香港發生,但要將這個故事拍得有張力、有人情味、有電影感,這就是《爸媽不在家》突出之處。
親人因各自生活壓力的無奈,最後發現外人原來還要比親人來得親,這個設定曾經成就過史上可能最好的電影
–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當然,《爸媽不在家》無論在藝術、技術或思考等方面,跟《東京物語》還有很大距離,稱《爸媽不在家》是今日的《東京物語》,未敢說貼切但應算是一個合適的比較。《爸媽不在家》其實無意中有不少小津的元素,叫人不耐煩的葬禮、學英文的孩子、當公司行政的婦女、掃墓的情節、甚或那輕輕帶過的國族主義等等,都帶有小津的色彩,而主角家樂亦如杜魯福映畫世界中的孩子,反叛而天真。陳哲藝是一個了解並能捕捉人情的導演,我斷言他必會有比《爸媽不在家》更好的作品。
新加坡的城市面貌轉變之快,讓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有一種為歷史留痕的感覺。那個九十年代,已是曾經,這個設定或都可引起對《東京物語》的聯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