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和音樂,二者都是瑞典電影大師英瑪褒曼的拿手戲,想不到其早年作品《黑暗中的音樂》(Music in Darkness,1948) 是如斯光明和燦爛,像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合作的作品般青春、溫暖,而且取悅觀眾,多麼叫人意外,願意取悅觀眾、放低固執的英瑪褒曼。
男主角Begnt(Birger Malmsten演)本身是家境優秀的公子,在參軍時的射擊練習因救小狗而被意外射盲,明顯反映當時二戰後冷戰初期的厭戰心情,拍攝士兵練槍、正面拍攝槍炮亦有褒曼成熟期冷峻的味道,教人想起褒曼後來受越戰啟發拍攝的《恥辱》;Begnt中槍後在醫院接近死亡片段非常叫人意外,有點像Man Ray拍那些超現實短片,又有點像希治閣在《意亂情迷》(Spellbound,1945)經典精神病院情節,有墮進地獄深淵鬼泥谷,又有漂浮在不知怎樣靈域的海洋,並以物件不同比例Juxtapose處理,若畢加索《格爾尼卡》是他對人間地獄的影像處理,那這段超現實情節是英瑪褒曼早期的影像嘗試,及後他在《生命的邊緣》(Brink of Life,1958)醫院的寫實痛苦描述,以至《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1957)直視死亡的思考,可見他電影從故事和畫面慢慢形成為和生命及世界的一種角力媒介。
英瑪褒曼在《黑暗中的音樂》用上其罕見的超現實處理
女主角Ingrid(Mai Zetterling演)則是不離不棄,像《鹿鼎記》雙兒般體貼,由僕人最終變成意外後不離不棄的妻子。Mai Zetterling的樣子比其他褒曼更著名的女星,如Liv Ullman、Bibi Andersson、Harriet Andersson、Ingrid Thulin等,明顯有著更具大眾緣的可愛樣子,確實非常適合Ingrid這個討人愛和憐憫的角色,她和Birger Malmsten確實有經典銀幕情侶的火花,他們二人重遇後,男的在她身後教他彈一段曲子之後的剎那沉默,觀眾也隨之感覺沉殿,那沉默一刻確實猶如戲名,黑暗中的音樂。
據說英碼褒曼拍攝《黑暗中的音樂》前,花了很多功夫研究盲人行為和心理,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是男主角陪新入盲人醫院的醫友,到火車站接他妻子,那院友因只盲了一段短時間,心情未能平伏。當那院友接到妻子後,竟就跟妻子離去,沒有理會男主角,男主角留在火車站內,完全不知發生什麼事,像一枝被遺棄的盲公竹,最後混亂中誤墮火車軌,慶幸當時英瑪褒曼還算樂於取悅觀眾,最終二人有了叫人窩心的幸福老土結局,想起來,究竟英瑪褒曼有沒有再拍過幸福的婚姻故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