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溝口健二 -《元祿忠臣藏》



《忠臣藏》可能是登上銀幕次數最多的日本故事,我想你以視其地位類似《哈姆雷特》,是一個無論電影、電視、劇劇都製作過無數版本的經典故事。《忠臣藏》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大名被另一大名言詞所煽動,突然發怒揮劍想置對方於死地被制服,那揮劍的大名之後被勒令切腹,其領地被沒收,其後人被流放,但煽動他的那位大名則完全沒有處分。被處死的大名,他的昔日隨臣決定報仇,潛伏經年,最終將仇人煽動者殺死,並自首等待處分,最終47人皆切腹受誅。

忠義、勇氣,和所謂武士道的精神,固然是《忠臣藏》幾百年來都受人傳頌的原因。之前我已看過日本電影更早期先驅、牧野省三的《實錄忠臣藏(1928),牧野省三處理戲劇的張力已甚是突出,但無可否認溝口健二的《元祿忠臣藏》(1941-42) 的層次確實大大提升,日本電影確在二戰甚或二戰前已到達了一個頂峰的水平,當時除了溝口健二外,還誕生了小津安二神、成瀨巳喜男、清水宏、衣笠貞之助等在世界電影史也佔一席位的大師。


溝口健二處理《忠臣藏》的故事,同時兼具難以置信的長度 (全片上下部總共約4小時)和極其簡約和減省的方式來表達,除了故事最開始大名憤怒了揮劍一幕,全片沒有任何打鬥動作場面;全片近五十人需要切腹,但一個切腹的場面也沒有拍到;參與行刺的浪人總共有47個,但溝口健二選擇只著墨於當中領袖家老大石良雄,其餘46人仿如聽命的一體,反而溝口健二更著眼其他本應不大顯見的配角,如開始時拼命為大名辯護的大臣,因失去武士身份不能參與行刺行動而最終切腹的父子,還有最後毫無先兆特意加插並殉情的愛情故事。


溝口健二《元祿忠臣藏》刻意的簡約,但又以電影長時間的蘊釀,核心是其呈現所謂武士道的終極精神。其精神當中包括忠心不二,溝口健二對於人性的爭扎和怯懦是毫無興趣,參與行刺的人自自然然的就只有那47人,但那47人的面貌精神是從來沒變過的;武士道也是一種禮數,禮數包括說謊的禮數,面對著大名遺孀瑤泉院,大石良雄不是說我們有47人將會行刺,一來怕走漏風聲,二來如何傳達是應有一輪功夫,先面談來個茶會,道個歉,再向其下人低聲賠罪,送上閒時的和歌創作,當行動時機成熟,夫人自然會想起曾收過這不經意的遺物,原來是血書47人名單,怪不得這47人今天名字依然流傳。當這47人自首被捕後,夫人表感激,不作臨終面見,也不作聯絡書信,而送他們幾盤白花作無聲的告別。

武士道也包含著人該如何面對必定而來的死亡。正式判刑之前,他們唱歌、玩笛、和欣賞夫人表示感激的花朵,以最泰然的資態去接受死亡,他們的切腹非常巧妙地拍攝,以大石良雄所身處的角度,聽著一個一個義士名字的呼喚,然後監禮官員一個一個的宣佈完成,從主角的角度莊嚴地完成死亡和義的使命,畫面一血不沾卻是無比傷痛,不得不佩服溝口健二大師級的處理。而電影最開始大名的切腹,隨從隨大名赴刑場,但只能去到門口,跟著鏡頭慢慢上移,以日本宮庭畫的角度同時俯瞰在庭園中央切腹的大名和在門外等候的隨從,一個畫面見盡戲中人看不到的生離死別,絕對是溝口健二的非凡功夫,若將兩場切腹戲比較更可見溝口健二如何透過鏡頭度來讓觀眾不同的角度來代入死亡的來臨,是真正利用鏡頭和焦點說故事的典範,就如夫人臨別所送的花朵,無聲勝有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