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新海誠 -《你的名字》




新海誠《你的名字》,有關的是兩個身體,兩個世界,還有兩個世界之間微妙的時差和感應。我認為《你的名字》這個設定,相當呼應日本當今的社會狀況,雖然我沒去過戲中女主角所居住的飛驒一帶,但我到過不少小鎮,是會為那裡找到一間咖啡店而值得興奮的,當你在那些小鎮等個多小時才有一架的巴士時,東京之繁華真的彷彿像第二個時空的世界;當然身處東京,亦很難想像有一個讓心靈寧靜下來的地方。《你的名字》呈現的就是日本當今這樣分裂的兩個世界,男女主角角色身份之互換,彷彿是實現內心某種期盼一樣,當然這種期盼在女主角身上特別明顯,而男主角則多於尋找那失去芳影的女主角,他憑著那手繪的素描圖,何嘗不是一種尋找心靈故鄉的象徵。

雖然新海誠聲稱,《你的名字》受311地震所啟發,但出來的效果我還是覺得是廣島原爆的後遺症,或者更應該說,像其前作《追逐繁星的孩子》,都依然受到宮崎駿《天空之城》有關原爆的反思影響。沒有像《追逐繁星的孩子》或者更早期作品《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那樣對當代和未來路向的擔憂和思考,《你的名字》選擇了追朔一些日本更傳統的風景地貌、宗教信仰、鄉鎮社會、手工藝和家庭以至祖宗的關係,當中特別值得留意係新海誠對家庭的描寫,因為新海誠很多電影主角都同家庭有一個甚有戒心的距離,這在《言葉之庭》相當之明顯;在《你的名字》那種戒心放之在一個當議員的爸爸身上,那一個爸爸對其太太的神社傳統一點尊重也沒有,只著重在社區關係的籠絡和政治的野心之實踐,女主角爸爸可能象徵著日本政府和官僚系統下所領導的發展方向,最後天災如經濟泡沬在美景之中爆破降臨,我相信新海誠受311地震所啟發最多的就形成了這個爸爸的角色。


《你的名字》最大之敗筆,是其二人劫後重逢在東京的安排。新海誠從來都不是一位故事很完整很有說服力的導演,他的強項是故事交代不足就憑歌寄意讓氣氛搭救,《秒速五公分》就是表表者,而《你的名字》就是敗筆的表表者。《秒速五公分》第三部份個wrap-up,以電影構成來說相當粗糙,彷彿是一個end-credit的延長版,但粗糙得來有個性,就係想點首歌讓你俗套一下,予人好感;《你的名字》則不同,彷彿帶著他們定必要重逢的壓力來結尾,拖泥帶水得嚴重,二人內心獨白不如省掉,他們二人隔著火車相遇,若是我以前認識的新海誠,他應該在這裡播首好歌然後留個open-end,現在他卻局限自己在一個預設的結局,確實太過婆媽,老土得來少了新海誠以往作品的個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