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積葵丹美 -《柳媚花嬌》



昨天,我看了《柳媚花嬌》,原為了修復版而重看,但當入場前最後一刻,竟告知我修復版的拷貝突然壞了,會播放35mm的菲林拷貝。那刻我內心的興奮,竟有點像《魂斷威尼斯》男主角Dirk Bogarde,在失意要離開威尼斯一刻,被告知因行李被意外運走了;要等行李回來只是個藉口,Dirk Bogarde不知多想留在威尼斯。我本是為了修復版來看《柳媚花嬌》,但無得看修復版卻更叫我高興。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拷貝,我會比這一個《柳媚花嬌》35mm拷貝更相熟,當時未放映我也可以立刻跟朋友說,這個菲林拷貝是2000 年,創造社的,中文字幕係黃愛玲譯。我雖然知道這個拷貝的背景,但我其實都是第一次看,我跟這個拷貝的關係,有點像《柳媚花嬌》戲中,Maxene和他所未遇見過的夢中情人一樣。他未曾見過她,但知道,她就如嘉芙蓮丹露般模樣。

 Maxene和他所未遇見過的夢中情人

播放完《柳媚花嬌》後,家明和舒琪有一個長達2小時的talk,他倆的talk講的是積葵丹美整個電影生涯,並沒有專講《柳媚花嬌》,所以有一些關於《柳媚花嬌》的有趣事,他們沒有提及到,我在此補充個別一兩件。

比起《秋水伊人》,《柳媚花嬌》有更強烈對舊電影致敬的傾向,較多人提及是向荷李活當時已漸漸褪色的歌舞片致敬。家明在講座有提到,積葵丹美選擇用實景,而非像荷李活般歌舞片較普遍的廠景,《秋水伊人》和《柳媚花嬌》可視之為新浪潮的寫實和荷李活的娛樂化之混合體。


當中《柳媚花嬌》用上了荷李活歌舞片代表人物Gene Kelly。其實Gene Kelly有一部跟法國很有關係的名作,就是1951年的《An American in Paris》。如將《An American in Paris》和《柳媚花嬌》對比的話,兩者都對藝術和愛情有種好天真、好卡通化的讚美,《柳媚花嬌》中嘉芙蓮丹露放棄富有的畫廊東主,《An American in Paris》中Gene Kelly真放棄了更有錢、贊助他畫畫的富家千金Nina Foch 


 Gene Kelly於An American in Paris》中,兩手持著畫作之造型

 Gene Kelly於《柳媚花嬌》中街角撞到嘉芙蓮丹露,當時嘉芙蓮丹露雙手拿著同款的袋子

而《柳媚花嬌》中,Gene Kelly初出場之後一連串的歌舞,到最尾教小朋友舞步,最後坐開蓬車揚長而去,基本上整套動作和安排的概念,都是刻意使用《An American in Paris》中的元素。
            
 Gene Kelly與小童,於《An American in Paris

  Gene Kelly與小童,於《柳媚花嬌》

而另一套《柳媚花嬌》刻意致敬的,是1945年完成,Marcel Carne的《Children of Paradise》。當中有個片段是我在去年在法國電影資料館《Children of Paradise》內看到,就是《柳媚花嬌》結局內廣場上的嘉年華情節,其實是在模仿《Children of Paradise》內的嘉年華情節。兩者比較之下,會發現鏡頭、舞台的位置,中間穿插著手拖手的觀眾等等,二者的做法是同出一轍。而《Children of Paradise》是一部向已消失的舞台劇和默劇技藝致敬的電影,而明顯《柳媚花嬌》,積葵丹美繼承同樣的精神,向褪色中的荷李活歌舞片致敬。

最後一定要提,《柳媚花嬌》嘉芙蓮丹露跟富有畫廊東主分別的時候,東主跟她有點發脾氣的說,「巴黎對於你和他的相遇而言,實在太小了」,這句對白正正就是出自《Children of Paradise》,Garance跟第二男主角Frederick初次相遇,跟他說了一句「Paris is too small for great lovers as we」,最吊詭的是,她對他從來沒有真感覺,但真的很快便再相遇了,這就是緣份,而電影也是緣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