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始,是那個見慣見熟的維港夜景長鏡頭zoom-out,心想,這部作品果然是學生作品,just a tourist shot,「無涯」二字煞有介事的找人題了書法字,不配、礙眼是我的即時反應。看畢整片,感覺改觀了,因為整部片有個很核心的感覺,就是杜琪峯代表著香港的精神,杜琪峯的電影故事永遠是有關香港的故事,他鏡頭下的是香港特有的面貌,他解決問題、面對困難的方式是港式的工作模式,他說的是港式粗口……
在《無涯》這部紀錄片中,杜琪峯是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好像很理所當然,但想深一層其實可以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命題,又或是導演林澤秋頗細膩的觀察,其實講一個導演代表一個地方是很困難的事。你說小津、黑澤明代表日本嗎? 明顯他們的作品沒有那麼入世;你說史匹堡代表美國嗎? 我們很客易發現那只是片面化的美國,又或者美國實在太大,難以一導演貫徹體現其精神。但杜琪峯相對香港精神,是非常貼切的,善用財政資源、融入生活環境和時代轉變、利用有限狹隘的空間、因時制宜、關懷本土、帶著懷疑的心面向大陸和新時代,林澤秋透過拍攝和訪問杜琪峯,重新發現一種依然不死的香港精神。
影評人舒琪的訪問談話,讓觀眾更了解杜琪峯如何利用香港的特式。舒琪提出香港環境狹窄,演員又比較矮小,其實不大適合電影的寬銀幕,但杜琪峯就以人物填滿畫面的空白,《無涯》中配上《鎗火》商場一幕來演繹,我個人認為《柔道龍虎榜》的群戲更突出狹窄空間和多演員的關係;舒琪再講《PTU》以電筒上樓梯一幕,是闊場景轉窄場景,同時角色之間由衡突轉至放下成見一幕,是利用香港的空間來營造張力,是一段很有力的講解,同時為戲中的香港精神提高了分析層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