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Paweł Pawlikowski -《冷戰戀曲》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冷戰戀曲》(Cold War2018)中,男女主角每次分離或者再遇,都會是改變人生和帶來致命政治後果的決定,而《冷戰戀曲》完全沒有流露讓觀眾有共鳴的情感,每一個為愛情而把生命押上去的決定都不教人信服,戲中的冷和抑壓我甚或會懷疑是否導演所預計或控制之內;若從愛情電影甚或一般劇情片的角度來看,《冷戰戀曲》係一部引導觀眾去作分析問題的電影,例如,點解女主角分手後會回到波蘭而不留在更自由的地方呢? 不過,若要分析的愛情,斷然是失敗的愛情,這是《冷戰戀曲》一個核心的缺憾,惟獨值得引人深思的,是為何要圍繞這一明顯情感缺憾,來發展一部在其他方面執行得盡善盡美的作品。


《冷戰戀曲》所呈現的東西其實係好片面,唯獨因為戲的角色和發展係難以代入,所以整個觀感都係以好遠和好冷的距離來分析一個大環境。其中一樣很明顯的東西,是《冷戰戀曲》呈現出真正的愛係能夠超越意識形態和信仰的分歧,男主角渴望的西方社會的自由,而女主角對西方自由根本一點也不希冀,社會自由與否一般的講法都是一種生命中的核心價值,而《冷戰戀曲》呈現的故事是追求愛情自由比追求思想或社會自由,具有更原始更核心的本能慾望。


另一方面,冷眼去看這部電影,會發現戲中抑壓愛情的冷,冷得比極權的政治宣傳更厲害,反而政權宣揚民族意識或者當權者自我歌頌的表演,反而更有鼓動人心的魅力,外人可能覺得虛假,但當投入其中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如女主角般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就正如慢慢接受中國都唔錯的香港或台灣民眾一樣。


戲中非常獨特的攝影技巧,每一次都補捉到在人群人之中的主角,而那一刻主角都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個體,跟其他正在為政權演群戲的人不同,而極其抑壓的情感更這種自我覺醒呈現一種很獨特的矛盾;我覺得戲中的角色,都很有米蘭昆德拉小說如《玩笑》、《笑忘書》角色的味道,而剛才所言的矛盾呈現一種跟昆德拉或670年代捷克電影類同卻感覺截然不同的荒謬,而極其現代的黑白攝影手法亦把冷戰Cold War獨特的時空氣氛完全抽空,《冷戰戀曲》無論在情感、角色、時空都刻意保留一個極端的距離,而究竟為何以這個方式呈現,我確實沒有確切的看法,但這種不明所以就是《冷戰戀曲》非常獨特的魅力;你會記得最初離場沒有再出現的女舞蹈家,她所堅持的信念或追求突然轉化到男主角的東西柏林故事,而男主角實踐時因愛情的失敗而發現心所真正關心的人和事,從政治到自由到愛情追求,籠罩著一鼓極端的冷,但同時又如一曲屬於那時代的樂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