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Mia Hansen-Love -《從前.現在.將來》




一個人到了某個年紀,慢慢發現要面對失去很多東西,Mia Hansen-Love雖然年紀輕輕,現年才36 (1981年出生),但她所執導的《從前.現在.將來》(Things to Come2016),確實是把人生所必然要面對的失去,拍得十分出色和細膩。

伊莎貝雨蓓演的Nathalie,她要面對丈夫移情別戀、母親抑鬱症的折磨和離世、兒女的長大、為自己出書的出版商變質向市場屈服、還有她教書的愛徒在理念和價值觀上越行越遠。Nathalie本身是一名哲學教師,在法國哲學有一定社會地位,同時哲學亦涉及普世的觀察、思考和價值,但慢慢Nathalie發現自己無論家庭、事業、甚或處世的價值觀,變得越來越孤立,變成只得自己一個人。


雖然Nathalie是一名哲學教師,但以伊莎貝雨蓓的履歷來說,《從前.現在.將來》有著出乎意料簡單的角色和故事,不像《鋼琴教師》或《烈女本色》之極端,Nathalie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將來的經歷。Mia Hansen-Love她把Nathalie所面對不同的失去,拍得層次分明,每一種的失去,都有其獨特的感覺和反應。跟丈夫的分開,Nathalie表現得很冷靜,反而提出分手的丈夫是甚為迷失的那位,這可見他們在兩間他們的房子去收拾可見。NathalieBrittany他們用來渡假的房子特別有感情,但她很淡然分手後跟丈夫一同到Brittany收拾,督促丈夫希望他的新歡能打理她非常用心種植的花園,並決絕地拒絕了丈夫提出再來這渡假屋的可能;相反,丈夫卻是偷偷摸摸的突然回舊居,將他的藏書取走,還留低字條說找不到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但Nathalie發現他還取了本應是她的書,當中還有許多重要的筆記。


Nathalie與母親的關係則是較典型應否送往老人院的掙扎,但牽涉著母親的抑鬱症,母親極端的害怕孤獨,每天打很多電話給Nathalie,其實難保將來Nathalie也會如此害怕孤獨;當Nathalie把母親送進老人院後,她終於有到處遊走的方便,但很快便成了永遠的告別,而她對這最能預期的離去,反而表現得最失措和傷心。而電影結尾Nathalie女兒誕下嬰兒後狂哭,彷彿幸福的開始也是眾人孤獨旅程的隔代伸延。


Nathalie和她愛徒Fabien的關係最為微妙,她兒子也覺得Fabien才是她理想兒子的原型。在失意時,她到了Fabien深山中的他們年輕人類似公社共住的鄉村,那裡環境秀麗,本應是療傷的好地方,在草地在河邊可舒服地不停讀書。但她無法融入他們的圈子,沒法參與他們的討論,雖然跟他們一起用膳相處其實也感舒服,但那不是終歸屬於她的生活方式,她在那裡找不到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後回來山中只是把母親的貓Pandora留給學生。而到處都是看書的Nathalie,相信書會是她最忠誠和最後的伴侶,想不到擅演極端角色的伊莎貝雨蓓最終演活了一個最簡單愛讀書的人。


《從前.現在.將來》真的是一個很累贅的電影譯名,英文譯名《Things to Come》可以是期盼也可以是一種宿命,法文原名《L'avenir》,則只簡單解作「未來」。《從前.現在.將來》無疑是極度畫蛇添足的譯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