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Cristian Mungiu -《畢作虧心事》





近十幾年羅馬尼亞電影稱得上是異軍突起,《無醫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2005) Cristi Puiu、《Police, Adjective (2009) Corneliu Porumboiu、《押奴記》(Aferim!2014) Radu Jude都是近年在各影展冒起得很快的羅馬尼亞導演,但當中最廣為人熟悉的相信是Cristian Mungiu,曾兩度揚威康城,分別是07年金棕櫚得主《432日-墮胎日記》和去年奪最佳導演的《畢作虧心事》(Graduation)

若跟《畢作虧心事》和《432日-墮胎日記》比較,最大的分別是對社會制度批判的視角,和人性如何求存於一個貪腐社會中。兩部電影分別從個人問題出發,分別是女生的考試升學和墮胎,但《畢作虧心事》明顯更宏觀、更多角度來看社會問題,呈現出貪腐社會下的眾生相。一個家長想為他的女兒獲得更好的考試分數,為了小小的一個成績表評級變動,牽連了地區首長、考試局高層、地區警察高層、公營醫療資源運用等等,而且當中所有人都視如斯違規貪污是在這個社會生存的理所當然,一片好心,互相幫助,有情有義,賄款對方不願收也要擺低作心意先安樂。上流社會有上流的貪,下流有下流的探路,男主角婚外女友一樣要為兒子語言障礙所惆悵,縱然男方是醫生,女方是老師,兩人已在相關門路工作,但由於社會資源門路大於一切,私底下不溝通下始終不成事。


事有對錯,但非常時期就職權用先,已成了戲中父母一輩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戲中三輩有很不同對社會的看法,祖母認為後輩始終應該留低貢獻國家;父母一輩則對社會完全失望,父親想女兒離開國家,同時又想離開這個家庭,母親則只餘空殼貌合神離般生存;女兒一輩則最迷惑,既不想聽從父母輩,但她的遭遇或許預示到她未有足夠準備迎接這個殘酷的社會,那畢業的大合照猶如小津安二郎電影的家庭照,但崩潰的不止是傳統家庭價值,而是貪腐社會下人的基本是非觀。


戲中還有不少未有解決的疑問,如誰攻擊女兒、誰破壞家中的窗和男主角的車、還有閉路電視下是不是女兒的男友,究竟男主角是否被人跟等等。這些暴力代表著各式社會問題的裂縫,代表社會基本是非價值的崩潰,讓眾人都活在危險和窺視之下,電影沒有米高漢尼卡《偷拍》(Cache2005)般冷峻,但《畢作虧心事》溫情之下那社會價值崩潰的危險卻來得更加切身,這部電影很適合對政治或社會問題拼命裝睡或視而不見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