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Masculine, Feminine


高達是一個頗有玩味的導演。例如,他的《Masculine Feminine》,他明明想到一個更貼題、更有趣味的電影名「The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 Cola」,但高達偏偏選擇在戲內解釋這部電影可稱之為「The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 Cola」,而正式名字選了被較普通的《Masculine Feminine》。或者高達認為,想了一個更好的名字,應用更好的方法去表達。

我確實認為「The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 Cola」是這部電影較貼切的名字,因為這電影確實記錄了流行文化給當時年輕一代帶來的衝擊。男主角Jean-Pierre Leaud,即《四百擊》中的那個男孩,明顯他是屬於高達較自我投射的角色,輕輕有浪曼革命理想的男子。高達將Jean-Pierre Leaud置身於文化轉變中的巴黎,在典型的法式Café,他卻找不到一個理想位置坐下,不是有人玩美式桌球的吵鬧聲,另一面就有人大聲朗讀文章。他們不再是朗讀Sartre或褒曼偏愛的Strindberg,他們只是大聲朗讀出現於東方日報「南極圈」的短故事。

做歌星的女友此時急著要離開Cafe,對男主角是一件不易理解的事,始終他沒有「繁忙」這個概念,情急之下,唯有立刻於Café門前說出今天想講的說話 「我們結婚好嗎?」在轉變中的巴黎,愛情置身於毫不浪漫的環境,而高達之所以有人稱他為大師,因為他可把不浪漫的事,變為他獨有的浪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