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旅遊書Lonely
Planet和Rough Guide系列,每一本都會有一欄目教你在當地看電影,但我真的未識過有任何人會去旅行時入戲院,反而話「想」去旅行時去睇戲,我就聽過好幾次有人這樣說。今次,住當地的朋友朋友話,來到巴黎應該去一次戲院,就找了個時間去了。
去戲院,首先要選擇一套戲。朋友建議Costa-Gavras (即《Z》、《Missing》的導演) 的《Captial》,我問我不懂法文沒有字幕怎樣看呢? 朋友竟回答覺得我是可以看完一套電影而不理會當中的對白。我不知朋友怎有這樣的想法,但我突然記得在《吳仲賢的故事》中,莫昭如就話自己在巴黎完全不理解對白情況下看完了《巴黎最後探戈》。
再在網上找找,找到一間在拉丁區的戲院,該星期正在舉辨英國新浪潮導演John Schlesinger的回顧。我們選了的一天,是做1963年的《Billy Liar》。該戲院不大,只有兩個院,但是樣子幾經典,是典型舊時那些在街角的戲院,有個靚靚Façade的,香港曾經也有這些戲院的但應該全拆了,反而之前去上海經過國泰戲院尚有那種舊戲院的風華面貌。
該戲院真的很小,小得連等人的大堂位置也沒有,在窗口買了票便要排隊等入場,條隊可是要排出到街外。其實這頗是個巴黎現象,我在巴黎路過大大小小約20多間戲院,無論多大的戲院都好,晚間時份總是多人得要排隊到街外,雖然法國電影給人風光不再的感覺,但巴黎對電影的熱情應該不減。值得一提,我去看戲那次是沒有劃位的,或許這叫人排隊去獲得自己心儀的位置吧。
去戲院,首先要選擇一套戲。朋友建議Costa-Gavras (即《Z》、《Missing》的導演) 的《Captial》,我問我不懂法文沒有字幕怎樣看呢? 朋友竟回答覺得我是可以看完一套電影而不理會當中的對白。我不知朋友怎有這樣的想法,但我突然記得在《吳仲賢的故事》中,莫昭如就話自己在巴黎完全不理解對白情況下看完了《巴黎最後探戈》。
再在網上找找,找到一間在拉丁區的戲院,該星期正在舉辨英國新浪潮導演John Schlesinger的回顧。我們選了的一天,是做1963年的《Billy Liar》。該戲院不大,只有兩個院,但是樣子幾經典,是典型舊時那些在街角的戲院,有個靚靚Façade的,香港曾經也有這些戲院的但應該全拆了,反而之前去上海經過國泰戲院尚有那種舊戲院的風華面貌。
該戲院真的很小,小得連等人的大堂位置也沒有,在窗口買了票便要排隊等入場,條隊可是要排出到街外。其實這頗是個巴黎現象,我在巴黎路過大大小小約20多間戲院,無論多大的戲院都好,晚間時份總是多人得要排隊到街外,雖然法國電影給人風光不再的感覺,但巴黎對電影的熱情應該不減。值得一提,我去看戲那次是沒有劃位的,或許這叫人排隊去獲得自己心儀的位置吧。
排隊時我們遇上了一個英國女士,進院後也跟她談了幾句電影,可惜自己英國電影看得少之又少,談了幾句Lindsay Anderson、Ken Loach之後就談不上多幾句。播電影之前還播了個電訊的廣告,這可是我唯一在巴黎認真看過的廣告,不知怎的覺得很驚奇。
看完電影後,才有時間看看戲院周圍,最搶眼的莫過放那個積葵大地叔叔Icon,可惜戲院又要放第二批觀眾入場,趕忙拿了些單張便走了。步出戲院,才發覺該戲院身處的是一條有多間戲院的小巷,每間選片明顯各有特式,當代Art Film的,World Cinema的又有,不斷做高達的也有,我們去的那間應該專播50-70年代舊戲的,同時間也有做Charlotte Rampling主演的《Nightporter》,售票門口則放著《Chinatown》海報。
電影看完,還是中午,其實這樣開始一天的旅程,是很有幹勁的,更何況步出戲院踏足的,依然是美麗的巴黎。
看完電影後,才有時間看看戲院周圍,最搶眼的莫過放那個積葵大地叔叔Icon,可惜戲院又要放第二批觀眾入場,趕忙拿了些單張便走了。步出戲院,才發覺該戲院身處的是一條有多間戲院的小巷,每間選片明顯各有特式,當代Art Film的,World Cinema的又有,不斷做高達的也有,我們去的那間應該專播50-70年代舊戲的,同時間也有做Charlotte Rampling主演的《Nightporter》,售票門口則放著《Chinatown》海報。
電影看完,還是中午,其實這樣開始一天的旅程,是很有幹勁的,更何況步出戲院踏足的,依然是美麗的巴黎。
來巴黎,真的要看場電影才過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