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李滄東 -《薄荷糖》




適逢復修版上映,看完之後這幾天還在想起《薄荷糖》(1999),彷彿整部電影所有東西都值得回味和細想,而許多曾引起思索或感嘆的地方,不難發現電影在另一個地方已作清楚交代和回應,《薄荷糖》就是一部過去的回聲。

《薄荷糖》值得一談的地方實在太多,其當中極多前後呼應之處,如角色間曾留下過的眼淚、那有心或無心的子彈、有時一拐一拐的小腿、列車走過或停留不同的地方、還有被女孩喚作「大叔」的時刻等等,觀眾相當容易會感受到這些導演所安排前後呼應的回聲,教人回想亦自然會有所感悟。




而「薄荷糖」所象徵的是什麼呢? 在故事上,「薄荷糖」是男女主角間愛情的信物,亦同時是其萌芽之點,和最終的遺言。《薄荷糖》有一波瀾壯闊愛情片的格局,卻只視這道愛情為歷史印記的一部份,無論那是個人還是時代的歷史;但重要的是,為何會再次勾起這段愛情,對女主角而言,那是她死前的遺願,是她一直牢記著的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女主角留下了生命最後的一滴眼淚;對男主角而言,那是正當他一心求死時,突然而來過去的逆襲,他第一個反應是不能立刻記起女主角的名字。


他在醫院中突然回到昔日的舊角色,但離開之後他繼續尋死,並將前事所留下的通通銷毀。縱觀全片,「薄荷糖」的愛情故事,所象徵的是1980年前後的韓國,亦即是光州事變前後;男主角不情願地接收了女主角的遺物,是一部相機,他把相機賣掉;賣相機卻退回了菲林,他亦把菲林暴力地銷毀,那是一股不堪回想的情緒,但當踏上火車軌人生將盡的一刻,才領會到過去才是最值得回想,而這不只是角色的感想,而是電影拍攝是1999年,是韓國社會因經濟困局感迷妄的時候,才發現社會的不安當中隱含著那一直刻意抑壓住的過去,就如男主角突然聽到女主角名字的一刻。


電影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生命是否會變得更加美麗呢?」,這句戲中的對白猶如Rene Magritte畫中所寫的「這不是煙斗」,所蘊含和呼應的幾乎是無限的廣闊。對於男主角來說,他說出這句對白時,還以為自己的際遇比別人還要好,心想的是不屑別人所有過的夢想,但最終卻無疑原來是自我的嘲弄;而這句對白所跨越的兩個時代,19871994,即是韓國民主來臨前和經濟高漲之時,「生命是否會變得更加美麗呢?」,這句問題,亦直接叩問這段民主到來的時間是否真的帶來美好,還是如男主角般全然無情感受不到美麗的時代;而「生命是否會變得更加美麗呢?」更潛藏的感受,是追求民主社會昔日的初心,其實帶著各種恐怖、酷刑、人性喪失的昔日夢魘,社會只有走向更加功利和犬儒,而昔日為極權服務的警察,今天還是把猜疑、無情和暴力赤裸地帶進家庭生活。

串連著《薄荷糖》所經歷過韓國不同重要時代的,是一節節從火車望向路軌的倒鏡,旁人在火車軌旁倒後地行,但火車卻彷彿在向前行走,《薄荷糖》成功地以火車倒鏡來象徵歷史的本質,以倒敘的方式先把最新近發生的事疏理,一步一步追朔塵封的過去,當過去的全貌清晰之際,方能以時序回憶昔日「薄荷塘」的味道,火車的倒鏡意象正正象徵著歷史的雙向性,而從《薄荷糖》的倒敘和觀眾重新整理時間之後,自然感受到不同的因果和回聲。男主角最後的眼淚,跳出了他所身處的時代,徹底打破了時間的局限之同時卻擺脫不到角色命運的安排,正正是人生在大時代中無力的處境。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冷戰戀曲》的落幕




雖然故事主線疏疏漏漏,角色情感空白莫明,《冷戰戀曲》卻不知怎地依然縈繞我心。在戲中最後的旅途,男女主角重回二人相識的鄉村,昔日的教堂已見頹垣,而從原本教堂拱頂所透視的天空,已再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重回舊地的一幕,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其實這些舊地的畫面,二人從來沒有一齊共渡過;跟男主角曾經共渡過的,是電影初段已離席的那位女舞蹈家(亦強烈地再一次暗示女舞蹈家是他的舊情人),而昔日來這個地方,就是為了尋找「波蘭好聲音」一種藝術使命,這幕披著「回到愛情起點」的外衣,但事實隱含著昔日曾為民族使命理想的美好,來對比在巴黎酒廊唱歌的虛偽和落幕;當日他隻身來到巴黎,是社會氣氛驅使的衝動,多於對自由的渴望,而女主角第一次離別前和第一次重逢對追求「自由」的懷疑,反而是更加清醒。

在教堂面前,他們面向觀眾完成婚體誓詞,然後服毒自殺,在服毒的過程中,女主角讓男主角食更多的藥丸,因為男主角體重較重(二人的身高差別是電影情侶中罕見),然後步出巴士站,留下一句︰Let’s Go to The Other Side。看完電影兩日之後,我覺得整個結局的安排和設計,甚有戲劇《等待果陀》的味道。在《等待果陀》中,兩個角色VladimirEstragon在嘗試「立刻」自殺時,亦有談及到二人體重上的分別,並一直嘗試找合適的繩子和樹幹來自殺;但《等待果陀》中,兩幕戲的結局都是︰Let’s Go (They Do Not Move),永遠的等待。

當想起《等待果陀》後,便會覺得《冷戰戀曲》的結局,並不是想呈現二人渴望尋求另一個地方,因為The Other Side他們其實已經去過;而是想呈現一個完全沒有出口的處境,他們其實應該像《等待果陀》中並沒有自殺成功,而最後一句︰Let’s Go to The Other Side,其實並不存在一個目的地,就如Let’s Go (They Do Not Move)般,他們還坐在巴士站等待。


Paweł Pawlikowski -《冷戰戀曲》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冷戰戀曲》(Cold War2018)中,男女主角每次分離或者再遇,都會是改變人生和帶來致命政治後果的決定,而《冷戰戀曲》完全沒有流露讓觀眾有共鳴的情感,每一個為愛情而把生命押上去的決定都不教人信服,戲中的冷和抑壓我甚或會懷疑是否導演所預計或控制之內;若從愛情電影甚或一般劇情片的角度來看,《冷戰戀曲》係一部引導觀眾去作分析問題的電影,例如,點解女主角分手後會回到波蘭而不留在更自由的地方呢? 不過,若要分析的愛情,斷然是失敗的愛情,這是《冷戰戀曲》一個核心的缺憾,惟獨值得引人深思的,是為何要圍繞這一明顯情感缺憾,來發展一部在其他方面執行得盡善盡美的作品。


《冷戰戀曲》所呈現的東西其實係好片面,唯獨因為戲的角色和發展係難以代入,所以整個觀感都係以好遠和好冷的距離來分析一個大環境。其中一樣很明顯的東西,是《冷戰戀曲》呈現出真正的愛係能夠超越意識形態和信仰的分歧,男主角渴望的西方社會的自由,而女主角對西方自由根本一點也不希冀,社會自由與否一般的講法都是一種生命中的核心價值,而《冷戰戀曲》呈現的故事是追求愛情自由比追求思想或社會自由,具有更原始更核心的本能慾望。


另一方面,冷眼去看這部電影,會發現戲中抑壓愛情的冷,冷得比極權的政治宣傳更厲害,反而政權宣揚民族意識或者當權者自我歌頌的表演,反而更有鼓動人心的魅力,外人可能覺得虛假,但當投入其中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如女主角般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就正如慢慢接受中國都唔錯的香港或台灣民眾一樣。


戲中非常獨特的攝影技巧,每一次都補捉到在人群人之中的主角,而那一刻主角都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個體,跟其他正在為政權演群戲的人不同,而極其抑壓的情感更這種自我覺醒呈現一種很獨特的矛盾;我覺得戲中的角色,都很有米蘭昆德拉小說如《玩笑》、《笑忘書》角色的味道,而剛才所言的矛盾呈現一種跟昆德拉或670年代捷克電影類同卻感覺截然不同的荒謬,而極其現代的黑白攝影手法亦把冷戰Cold War獨特的時空氣氛完全抽空,《冷戰戀曲》無論在情感、角色、時空都刻意保留一個極端的距離,而究竟為何以這個方式呈現,我確實沒有確切的看法,但這種不明所以就是《冷戰戀曲》非常獨特的魅力;你會記得最初離場沒有再出現的女舞蹈家,她所堅持的信念或追求突然轉化到男主角的東西柏林故事,而男主角實踐時因愛情的失敗而發現心所真正關心的人和事,從政治到自由到愛情追求,籠罩著一鼓極端的冷,但同時又如一曲屬於那時代的樂章。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羅馬尼亞 – 鄉村的一天Saschiz





羅馬尼亞最為人所熟悉的城市該是首都布加勒斯特,但旅遊而言布加勒斯特本身並非特別美麗,市外附近亦沒有甚麼吸引的景點,圍繞的多是沉悶的工業城市;對旅客而言,羅馬尼亞的中心會是布拉索夫(Brasov),布拉索夫本身是比布加勒斯特美麗和完整得多的古城,其附近更有大量耀眼的景點,包括德古拉伯爵古堡Bran、滑雪聖地Poiana Brasov、黑熊保育地Zarnesti、衛城教堂(Fortified Church) PrejmerHaman等等。布拉索夫雖然美麗,但留給我的印象卻很片面,德古拉伯爵古堡Bran更是十分擠擁,反而鄰近較少人去的另一古堡Rasnov則有趣得多,極受當地小孩歡迎。



離開布拉索夫後,我們的目的地是Saschiz,一個旅遊書有介紹的鄉村,以farm stayvillage stay聞名,由於本人不懂駕車,很少機會旅行中去到偏遠的鄉村,而Saschiz剛巧在羅馬尼亞兩大旅遊熱點布拉索夫和Sighisoara中間,心想在兩大熱點中去個冷門鄉村,可能有點驚喜也說不定;一時找不到巴士售票處在哪,我拿了寫著「Saschiz」名字的紙條,去問火車站職員應該要去哪兒購票,那女子指我到對面的某個櫥窗,怎知那是售賣國際車票的櫃位,可想而知「Saschiz」究竟有幾陌生。



從巴士下車,沿公路行一陣便到了之前訂好的旅館,旅館其實正門對正高速公路,但走入去確有別有洞天之感,一個滿佈石子的庭園、有一斜坡連接小山上的擋風林,回望公路那方則是歷史悠久的石屋;屋內看到一個年輕的金髮女子,她展露出異常冷淡的表情,有點詭異的冷漠,令這陽光明媚的村屋竟有點Yorgos Lanthimos電影的氣氛;不久後老闆來了,是一名體態肥胖約五十多歲的女人,她熱情招呼我們,同時也在我們面前訓斥了那金髮女子一陣子。老闆介紹這旅館有百多年的歷史,並帶我們到她自己在旅館中設置的博物館,她費了一陣勁才能把小屋的木門打開,有著當地各樣的農業、紡織和手工藝工具。



老闆簡介地介紹了這條村,對面有個城堡可上去看看、又有個典型的Transylvania衛城教堂、旅館內有個斜坡、可以隨便上去,又可以在這裡曬太陽,有些Board Game你們可以隨便拿來玩。從老闆的簡介言談間,也可清楚感受到Saschiz這個地方簡樸到甚麼程度,我內心已預備好有機會要曬太陽打發時間的準備。



先去最遠的地方,就去山上的古堡吧,上山的路有牛相伴,也有牛車,古堡隱沒在山林中,雜草叢生,沒有久留,古堡上可一睹Saschiz全村的風貌,群綠之中衛城教堂的鐘樓確實特別耀眼;下山走向村的另一方,走過可以同時跌幾個人落河的破爛木橋;再沿公路走向村子的另一方,再沿馬路上另一個小山,有時有年輕村民會跟我們打招呼,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理會我們,我們全日都是漫無目的地走過鄉村和翠綠的鄉間,並等待晚餐時間的來臨。



我們一早已預訂好了晚餐,否則應該找不到可用膳的地方;老闆之前發電郵問我們,‘Pork, Chicken or Vegetables’,我們選了Vegetables;用膳的地方是屋企的涼亭,涼亭下有百年的火爐,而當晚的菜式是焗蕃茄和茄子;據老闆說,蕃茄是她自己種的,茄子她則是問鄰居買的,並指向遠方某間屋子。當晚還她談了香港和羅馬尼亞的年輕人處境,和為何以前的人都定會定時返教堂,她說因為食物可以儲存在教堂的地牢。



第二天早上是瘋狂地豐盛的早餐,如CitySuper般的火腿和芝士盤,還有自家種蕃茄和煎蛋,其自家製蕃茄醬更是精彩;豐盛早餐後便到了旅館內的景點小山坡玩一陣,並可看到昨天所去廢堡宏偉的一面;之後便到了村中心的衛城教堂,我們竟可在這簡樸鄉村慢渡了這麼多時間,才來到這村唯一稱得上的景點,此教堂為世界遺產Transylvania衛城教堂建築群之一,其鐘樓之規模可跟Sighisoara的媲美,但以觀賞鐘樓來說,村內其他角度遠比付款進場更佳。



終於要離開Saschiz,我們在公路旁等巴士去另一熱點Sighisoara,巴士還未到來時,我們貪玩嘗試截一下順風車,沒有成功,而這次並不是在羅馬尼亞之旅中唯一一次截順風車失敗,下一次出現在一個叫Biertan的地方,那次的失敗無疑是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