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李滄東 -《薄荷糖》




適逢復修版上映,看完之後這幾天還在想起《薄荷糖》(1999),彷彿整部電影所有東西都值得回味和細想,而許多曾引起思索或感嘆的地方,不難發現電影在另一個地方已作清楚交代和回應,《薄荷糖》就是一部過去的回聲。

《薄荷糖》值得一談的地方實在太多,其當中極多前後呼應之處,如角色間曾留下過的眼淚、那有心或無心的子彈、有時一拐一拐的小腿、列車走過或停留不同的地方、還有被女孩喚作「大叔」的時刻等等,觀眾相當容易會感受到這些導演所安排前後呼應的回聲,教人回想亦自然會有所感悟。




而「薄荷糖」所象徵的是什麼呢? 在故事上,「薄荷糖」是男女主角間愛情的信物,亦同時是其萌芽之點,和最終的遺言。《薄荷糖》有一波瀾壯闊愛情片的格局,卻只視這道愛情為歷史印記的一部份,無論那是個人還是時代的歷史;但重要的是,為何會再次勾起這段愛情,對女主角而言,那是她死前的遺願,是她一直牢記著的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女主角留下了生命最後的一滴眼淚;對男主角而言,那是正當他一心求死時,突然而來過去的逆襲,他第一個反應是不能立刻記起女主角的名字。


他在醫院中突然回到昔日的舊角色,但離開之後他繼續尋死,並將前事所留下的通通銷毀。縱觀全片,「薄荷糖」的愛情故事,所象徵的是1980年前後的韓國,亦即是光州事變前後;男主角不情願地接收了女主角的遺物,是一部相機,他把相機賣掉;賣相機卻退回了菲林,他亦把菲林暴力地銷毀,那是一股不堪回想的情緒,但當踏上火車軌人生將盡的一刻,才領會到過去才是最值得回想,而這不只是角色的感想,而是電影拍攝是1999年,是韓國社會因經濟困局感迷妄的時候,才發現社會的不安當中隱含著那一直刻意抑壓住的過去,就如男主角突然聽到女主角名字的一刻。


電影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生命是否會變得更加美麗呢?」,這句戲中的對白猶如Rene Magritte畫中所寫的「這不是煙斗」,所蘊含和呼應的幾乎是無限的廣闊。對於男主角來說,他說出這句對白時,還以為自己的際遇比別人還要好,心想的是不屑別人所有過的夢想,但最終卻無疑原來是自我的嘲弄;而這句對白所跨越的兩個時代,19871994,即是韓國民主來臨前和經濟高漲之時,「生命是否會變得更加美麗呢?」,這句問題,亦直接叩問這段民主到來的時間是否真的帶來美好,還是如男主角般全然無情感受不到美麗的時代;而「生命是否會變得更加美麗呢?」更潛藏的感受,是追求民主社會昔日的初心,其實帶著各種恐怖、酷刑、人性喪失的昔日夢魘,社會只有走向更加功利和犬儒,而昔日為極權服務的警察,今天還是把猜疑、無情和暴力赤裸地帶進家庭生活。

串連著《薄荷糖》所經歷過韓國不同重要時代的,是一節節從火車望向路軌的倒鏡,旁人在火車軌旁倒後地行,但火車卻彷彿在向前行走,《薄荷糖》成功地以火車倒鏡來象徵歷史的本質,以倒敘的方式先把最新近發生的事疏理,一步一步追朔塵封的過去,當過去的全貌清晰之際,方能以時序回憶昔日「薄荷塘」的味道,火車的倒鏡意象正正象徵著歷史的雙向性,而從《薄荷糖》的倒敘和觀眾重新整理時間之後,自然感受到不同的因果和回聲。男主角最後的眼淚,跳出了他所身處的時代,徹底打破了時間的局限之同時卻擺脫不到角色命運的安排,正正是人生在大時代中無力的處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