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有很多導演,他每出一部作品我都會想去看,去看王家衛算是一種流行跟風,米高漢尼卡 (Michael Haneke) 則總有吸引力看看他如何拍某某主題。如近日上影的《愛》,主要吸引我的,除演員陣容外,就是看米高漢尼卡會拍成一個怎樣愛的故事。
許多熟悉米高漢尼卡的朋友,都會留意到他是偏向喜歡玩某一種電影常見的類型或主題,再將其一些慣常娛樂或吸引觀眾的元素剔除,呈現一種米高漢尼卡電影中一貫獨特的真實感。《鋼琴教師》中的情慾壓抑,觀眾看的就是壓抑中的鬱悶而非從變態情節尋找娛樂;相同情況出現於較早年的《Funny Games》,變態殺人犯就是將所有人殺了,而從荷李活片中會有殺人情節的緊張刺激,這些娛人元素就一點也找不到,瘋狂殺手將所有人殺了,是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觀眾單純看的就是當中的變態。
米高漢尼卡是一個喜歡用電影技巧,多於情節的轉合而達至的戲劇效果。《愛》中主題海報上的對望一幕就是,處理這幕「對望」所引來的停頓,是電影技巧多於情節安排;類同情況出現於《偷拍》(cache),那一幕突然如來的死亡,是電影節奏和進出場景對比的技巧,方有那種完全意不想到的感覺。
米高漢尼卡喜歡透過電影探索跟觀眾的關係。在《Funny Games》中,先出現殺人兇手惡有惡報情節然後倒帶改寫結果,算是其中一種,但當時只算是淘氣的玩弄;這類跟觀眾互動的元素在《Code Unknown》有更多實驗的元素和嘗試,而最終集大成於《偷拍》。《偷拍》源自戲中一對中產夫婦,不知何時一直被人跟蹤偷拍,慢慢改變戲中眾人生活秩序引致後來某些瘋狂事情的發生,戲中人全不知誰在一直跟蹤他們,導演雖沒有明言,明顯地一直有本事跟蹤他們的人,只有一個可能,就是電影以外的觀眾,《偷拍》想拍出的感覺,就是戲內的角色感受到被某些人看著,而戲外的觀眾就是影響戲內發展的「偷窺者」,《偷拍》明顯是米高漢尼卡集大成之作。
新作《愛》雖沒有這類明顯跟觀眾的實驗,算是比較普遍的故事發展和題材但我認為是米高漢尼卡透過長年累積的技巧和電影實驗,讓觀眾置身非常近距離觀察生老病死這些一生必須經過的悲傷。我特別欣賞的是徒兒到訪一幕,Jean Louis Trintignant請他到大廳,徒兒當時不知道為何師母會這麼久也不出來,一直呆在大廳,再看見坐在輪椅的師父原來已經半身不遂……鏡頭望著徒兒一個人不知甚麼原因呆等在客廳,那幾分鐘的無奈和失措叫我印像深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