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記得第一次去日本,那次去京都,住了一間很有意的hostel。Hostel的走廊貼了不同的貼心告示,例如如何穿浴袍、附近有什麼便宜餐廳,其中一張特別有意思的,就是有關下雨時在京都有什麼好去處。當中一點很特別,說下雨時你應該一去京都的庭園,因為下雨的庭園跟白天完全不同,有特別的氣氛和跟自然融合一起的生命力。一張帶有哲學智慧的hostel告示,有幸我當時在京都即刻有機會領會過,尤其去銀閣寺時剛剛在驟雨將停之際,景色和氣氛的變幻確是叫人讀嘆,銀閣寺地上連綿的碎石就像隨時間變幻、或內心感動起伏而不停流動的海浪。
「Wings of Obscure Desire」,此名源自本人看過的兩部電影,一是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觀其電影過後有如夢醒時份的感覺;另一電影為布紐爾(Luis Bunuel)的《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電影中有兩名女演員梅花間竹般交插地共演著同一角色,二人之間表現著一種無以名狀的關連感應,而這個部落格,就是為了在這種關連感應忘記之前,留過記錄。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伊力盧馬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
一段時間沒有看伊力盧馬的作品,他的電影真的很耐看,很有餘韻,不禁越來越喜歡他。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跟盧馬大部份電影都不同,主要是在一個外貌沉悶的新市鎮,而不是在巴黎或者《克拉之膝》Annecy這些風光怡人的地方,但伊力盧馬在沉悶的地方一樣拍得可以很浪漫,在前後幾乎一樣的沉悶十字中央商店街,偶遇依然是一件甜美事,依然拍得出《天上人間》「Paris is too small for big lovers as we」的感覺。而伊力盧馬喜一向喜拍沙灘,如《夏天的故事》、《沙灘上的寶蓮》等,但在《我女朋友的男朋友》的人工湖,沒有天然景色,繁忙的人工景觀也掩不了愛情突然而來的喜悅。
伊力盧馬向來處理結局都有一種好突然的變調,經典的《綠光》從苦悶爆發期待奇蹟的心情,或者《夏天的故事》男主角突然抽身離去,這些都是很突如期來的。《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剛在結局作了一個喜劇式的處理,兩對戀人分別都穿上了綠色的藍色的衣服,以份玩樂的心態來暫停一場未知結局的愛情遊戲。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Howard Hawks -《The Big Sleep》
當我看《The Big Sleep》的時候,真的很意外戲中角色之多、情節之快,每人都心事重重,而堪富利保加又能看穿所有人心和動機,他不像一個私家偵探,他像一個能讀人心的傢伙;《The Big Sleep》的複雜、重重意外和咄咄逼人之氣勢也跟同年代的Film Noir有所不同,看得甚吃力但又很有娛樂性的,我覺得有點像在看陳某的《火鳳燎原》。
《The Big Sleep》之複雜難明,連劇組人員甚或編劇們 (名作家福克納是其中一名編劇)都有所困擾,他們發現戲中某角色被殺,卻看不清原因為何,決定諮詢原作者Raymond Chandler,Raymond Chandler重新看一次他所作的故事,都不知道自己創造的角色因何被殺,唯有讓劇組自由想像發揮。
在一眾複雜迷團之中,電影最著眼的還是堪富利保加和Lauren Bacall的感情關係,但我覺得堪富利保加跟其他出鏡很少女配角的情慾挑逗更是精彩。《The Big Sleep》無時無刻都會殺出一個很耀眼的女角,像看Russ Meyer和Roger Ebert拍攝的情色電影般,在街攔架的士也會遇著美女司機,下車埋等總好像會有下文的;我最喜歡的是跟書店女店員一幕,Dorothy Malone所演的女店員除下眼鏡一刻真的是叫人眼前一亮,而在最後一刻他卻要繼續監視而離去,是真的很叫人失望。
Raymond
Chandler的故事向來是非常之有電影感,小說我讀過他的《再見吾愛》 (Farewell, My Lovely),以他故事拍成電影的我還看過Robert Altman的《The Long Goodbye》,坦言以調子來說,我更喜歡《The Long Goodbye》的頹廢和很有爵士味道的感覺,《The Big Sleep》人物心理表現上很複雜,但在拆解關鍵情節卻有輕輕帶過之感,或許是太過著眼在堪富利保加和Lauren Bacall的魅力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