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Stephen Nomura Schible -《坂本龍一︰Coda》



鋼琴,彷彿是他身體的一部份。坂本龍一說,他習慣以鋼琴來思考音樂,鋼琴對他而不只是樂器,而是思考世界的一個器官,是他身體的一部份,而鋼琴亦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從311海嘯浮起來的鋼琴,經海嘯衝擊之下,鋼琴變了調,後來坂本龍一體會到,變了調其實只是人類強制設定的準則,他慢慢解構鋼琴的結構,大量的木材和強力壓制的鋼弦,其實都是人類工業製造而成,鋼琴經海浪衝擊變了調,反而是大自然力量的反撲,311海嘯亦是一種大自然的反撲,《坂本龍一︰Coda》就是如斯簡單、冷靜呈現坂本龍一從自身疾病和音樂歷程來看這個世界發展的反思。反思中有清晰的思考,同時帶有真實的情感,猶如他的音樂或他的鋼琴,跟身體跟世界連繫,將反思和感情融入大自然。


《坂本龍一︰Coda》穿插較多坂本龍一在電影配樂一方面的歷程,《戰場上的快樂聖誕》、《末代皇帝溥儀》、《情陷撒哈拉》這幾部經典電影配樂作品背後故事或許一早就為人所熟悉,但他背誦《情陷撒哈拉》中Paul Bowles的結局名句,談到生命的有限,談到童年的回憶,談到人生可以看到滿月從地平線昇起的次數,都清楚表明當人開始意識自己生命的有限,該何以處之。坂本龍一不但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也意識到世界的終結,環境和核能是他長期關注的議題,他決定從自然的聲音出發,回應當下最值得關注的事。在雨中用膠桶笠住自己個頭,或許很傻,或許有點像不問世事的駝鳥,但亦可以是最冷靜來理解世界的方法,當你察覺到人生之有限,或許才發現自己從未認識過落在頭上的雨。

整部電影最有力最深刻,是坂本龍一對塔可夫斯基《星球梭那里斯》(Solaris1972)當中音樂和聲音利用的思考,簡言是一個他一直所追求的境界。漂浮不定的人,滂沱大雨,人走過草地的聲音,巴哈的Chorale穿插在仿如末日盡頭的世界,那本是為讚頌神而作的音樂,但在生命及世界有所盡頭之時,音樂和影像又可以呈現什麼、代表什麼? 那是塔可夫斯基的思考和藝術境界,坂本龍一稱塔可夫斯基簡直也是一個音樂家,那是衷心的祟敬。《坂本龍一︰Coda》最珍貴的地方,就是簡單地呈現出藝術無形的力量,卻有教我們看得到的境界。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Sean Baker -《歡迎光臨夢幻樂園》





先形容一下這裡是一個怎樣的樂園,這個樂園就在佛羅理達州旁一大堆主題樂園之旁,有一樣的陽光,有一樣的顏色,有類同的超現實氣氛,如不斷飛上飛落的直升機,分別最大的是主題,這個樂園最大的主題,是貧窮、饑餓和絕望。

導演Sean Baker的重心放在困難環境中的小孩,他們真實純真的歡樂來對比主題樂園的虛幻,他選了小女孩Brooklynn Prince當主角,我認為是個好壞參半的選擇,因為她的演技實在太過突出而其他小孩的印象其實是頗模糊,她所呈現出來的歡樂實在太具戲劇感,使整部電影沒有那種像杜魯福《零用錢》那種具實感的快樂;反而有一幕小孩群戲,歡送鄰居好友離去大家分享那些不要的玩具,反而呈現出小孩們更簡單的快樂。


《歡迎光臨夢幻樂園》(The Florida Project2017)沒怎見小孩捱餓,Halley一家母女的困境某程度上是淡化了,同時戲中呈現有關食的多幕戲,如討錢吃雪糕、到班戟店發朋友脾氣、最後跟女兒離別前的一頓騙回來的豐富自助餐,將討東西吃呈現成一種貧窮的歡樂本不無道理,但《歡》一片呈現生活困境有種仿如有種因暑假來臨的暫停感,這跟導演前作《跨性有話兒》明顯用甚不同的力度和距離來描繪邊緣人物困境,或許是導演出於小朋友戲和主題樂園作背景的考慮,但出來效果我覺得只算是普通,如最後的自助餐,Mooney呈現出不停品嚐著多種食物的歡樂,但以她日常的生活困境,她那刻的表情反應是否有點失真呢


威廉狄福演的平價酒店經理,彌補戲中欠缺的慈父角色,某程度上代表大部份觀眾的角度和心情,對周遭予以同情但無力改變。反而我覺得《歡》一片捕捉得好的,是朋友間的感情;Mooney原本是跟一個男孩子像青梅竹馬般整天都在一起的,但因兩位母親的友誼變卦,他們也就很自然慢慢走遠,Mooney很自然的跟新認識的Jancey成為好友;母女二人所引伸出來的友誼轉變真的拍得好好,很自然,Mooney最後先跟那男孩子道別,之後再跑到Jancey家,整個過程都是因很簡單的友誼而生的,非常真實動人。但二人最後竟刻意超現實地跑進主題樂園,我不喜歡這個結局,他們由此至終都不需要來這裡,而電影反諷主題樂園所象徵的社會虛偽,不用二人跑來都已相明顯,我認為是一個畫蛇添足的結局。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Andrey Zvyagintsev -《相親不相愛》




《相親不相愛》(Loveless2017)可算是另一道安東尼奧尼《迷情》,二者都建構並有角色失於一段三角關係中失蹤,《迷情》的三角關係是因失蹤才成形的,《相親不相愛》則因二成年人想消除彼此關係而導致兒子失蹤,《迷情》真正失蹤的原因是一個謎,《相親不相愛》的失蹤誘因觀眾顯然易見,但對男女主角二人卻終歸是個謎,他們永不知道為何兒子會失蹤,而且他們並沒有因為失去自己的兒子,最終有什麼得著和體會。

從電影結局去看,《相親不相愛》不止是人的消失,亦明顯是愛的消失。何解愛會消失? 戲中女主角就清楚說明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我們在尋找的是依靠,而不是愛。那父親比較明顯好於尋找新鮮的女伴,結局他把小孩扔到床上,可見對自己的下一代基本上萌生不出基本的責任和愛護感;媽媽則比較複雜,但對照顧小孩這個責任也討厭到宣之出口,不過她討厭的多在於照顧這一環而已,對小孩帶有明顯的關心和感情。


但值得探討的是,是什麼促使媽媽想撇低照顧小孩這個責任,可能是之前不愉快的婚姻讓她渴望跟新對像二人世界的新活,適逢離婚賣樓是一個契機,而寄宿學校而給予兒子暫時離開她的環境。另一方面,各式較富裕的生活也彌補了她對家庭的歸屬感,某些物質的愛如手機、舒適的房子、溫暖的大床不知不覺取代了對人的愛或者依靠,而兒子一個意外發現自己只算是可有可無的一員,憤然離家,最終不知所蹤。


愛的消失,《相親不相愛》充其量是觀察和描述到當中的面貌和社會生態,戲中從警察的官僚、到救援隊的系統、到認屍間的誤會,呈現出愛的消失是一個很普遍而且極具危機感的世代現象。何解愛會在當代消失? 《相親不相愛》沒有提供很確切的理由,但嘗試提供理解這現象的緣由,電影嘗試指向從當代政治紛爭局面入手。如電影結局新聞最後播出烏克蘭東部的戰爭,那母親看完新聞後走出露台使用跑步機。整個結局許多東西都不清楚,她究竟關不關心這單新聞? 她有否想起失去的兒子? 她在這居所是否找到她想要的依靠? 不知道,但肯定的是,那一刻她並不很自在,走出露台踏上跑步機又停下來,她在整個空間內外都不舒服,而整整一幕就是由外面的新聞,到一個新的居所和舊日的創傷連結一起,而那段新聞的出現,如天外之音仿佛是理解昔日創傷的一道入門。


我不熟悉政治,亦不熟悉俄羅斯,但烏克蘭東部的戰爭,比起以往的國際戰爭,最少在國際層面上幾乎欠缺任何人道的關注,任由生靈塗炭不發聲不作援手,這正正就是普世地愛的消失的表現。而小孩失蹤後,發現他有一個秘密基地,是一個相信是共產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廢虛,人與人之間有些美好,是否又在政治氣氛的變遷中徹底摧毀了呢?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文晏 -《嘉年華》




有時真的不大清楚中國的意識審查究竟界線在哪,像文晏的《嘉年華》,公安、醫院、醫生和被告聯手消滅罪証收買原告,這樣腐敗恐怖的官場也可直接拍出來,反而什麼紋身、鬼怪、穿越時空等卻不可拍,雖然現實中國更加可怕,但縱然《嘉年華》已有所避諱,角色的遭遇依然教人不寒而慄。

《嘉年華》基本上所有女性角色都是受害者,而且一點同情留手都沒有,小女孩小文(周美君演)被性侵求不到公道;女主角小米(文淇演)目擊性侵,為了做一張身份證以視頻天真地威脅對方,最後換來同樣的不幸;小米的同事大一點的Lily(彭靜演),她的美貌沒有為她帶來任何幸福,但圍繞這個Lily的故事全部都很樣版,是戲中最弱的一環;維權律師 (史可演)雖集專業和慈母兩方面的角色,但在社會和政府部門的腐敗和包庇之下,知識和慈愛亦最終不能給弱勢帶來任何的保障。電影最後拆走沙灘上的瑪莉蓮夢露像,表面看像是要解放女性在社會的束縛,實際上需要解放的是被腐敗的政府支配,七年之癢綺羅裙下只是掩飾戲中強烈對政府不滿的訊息。


戲中最叫人心寒的,不是那埸警察和醫院合謀推翻罪証的記者會,而是小文那同樣被性侵的同學一家。他們一家,女兒被性侵之後,幾乎連半點激動都沒有,做父親的彷彿自然地接受自己女兒被上司性侵一事。這一家人,由此至終抗拒告發對方,反之認為尋求公道沒有意義,還親自拿著一部i-Phone來當說客,倒不如接受好意,讓那性侵我倆女兒的來資助她們上好學校更加實際,這種扭曲人性的思維心態,正正源自公義不得彰顯而且發聲代價巨大的恐怖國度;而兩個受性侵的小孩,一個明顯受到創傷,另一個則好像沒當是怎樣一回事,已適應好12歲就被人性侵,再看看她父母的反應和價值觀,那完全是威權腐敗下徹底扭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