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尚.雷諾瓦 -《人面獸心》



法國一代電影大師尚.雷諾瓦 (Jean Renoir),若他的《人面獸心》(La Bête Humaine1938)面世於今天,相信被包裝成甚麼「鐵路迷必看」的作品,戲中鉅世無遺地拍攝了當年法國蒸氣鐵路的運作,從駕駛倉、客廂、大小車站、員工更衣室、飯堂以至宿舍,戲中所有角色都是鐵路從業員及家屬,尚.嘉賓 (Jean Gabin)演的主角甚至稱他駕駛的列車是他的情人,電車男當年原來是一代絕世型男。


《人面獸心》上映於1938年,同年有另一部驚世跟列車相關的電影面世,為希治閣的《貴婦失蹤記》(The Lady Vanishes),及後希治閣又有另一列車疑案經典《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希治閣在此二片情節懸疑均屬一流,但尚.雷諾瓦的《人面獸心》在人性刻劃上卻略勝一籌。《人面獸心》所有角色都只是普通人,列車駕駛員、車站站長、年輕少婦等,但所有人總有一面邪惡的獸心,妒忌也好、忿怒也好、放縱也好,總有一刻人總會超越了道德的界線,而把別人置之死地。


男女主角尚.嘉賓和Simone Simon都是法國剛踏進有聲年代的電影巨星,尚.嘉賓的冷峻相信影響及後阿倫狄龍甚多,Simone Simon臉孔有她獨特的稚氣,這正正是尚.雷諾瓦選了她擔正的原因。戲中二人第二次相遇,是在一宗火車內的謀殺案之後,尚.嘉賓正接受問話,他看了她一個眼色,就說謊跟警察說在火車內沒有見過任何人,就是Simone Simon獨有的稚氣才可把謀殺案後的氣氛如同課堂班房內的兩小無猜。尚.嘉賓角色更加複雜,集情人、病人、職人、証人、說謊者於一身,stone face背後都是內心的交戰,而那種內心交戰又穿插在不同的列車場景之中,第一個殺人者Simone Simon丈夫本是盡忠職守的站長,及後在宿舍窗外如職人慣性望向一排排的火車軌,那密集的構圖成了一幅內心恐懼的抽像畫,尚.雷諾瓦就是如斯無縫地把殺人、愛情非常扣人心弦地融入和穿插各式火車場景,《人面獸心》無論鐵路迷還是電影迷都不容錯過的經典。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黃進 -《一念無明》




去年大多令人注目的本地電影,如《點五步》、《樹大招風》、《七月與安生》、《伴生》、《幸運是我》、《亂世備忘》等,都是由新導演執導的作品,算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畢竟對比去年也有不少一度非常風光的名導,他們的新作不少卻非常泛善足陳,一眾新導演的誠意確實有點不同的氣象。我最希望從新導演的作品看到,是如何在製作資源和經驗的局限之下,反之以此為契機呈現出有其獨特新意和個人想法或感受,是故我特別欣賞去年黃肇邦的《伴生》,或者《十年》甚或再早一點劉韻文的《過界》等。相反,像《點五步》這類新導演之作,我是較有保留的,畢竟這樣的運動電影難度太過,是應該有較大的資金和團隊作支援,而故事和角色層面上亦無特別深刻之處。

我對《一念無明》亦是傾向有所保留的,電影雖有兩位老牌演員曾志偉和金燕玲的參與,但我覺得這勉強只是算一件好壞參半的事。好的當然是有他們的名氣,也有他們的專業演出,可以從容駕馭一些角色情感很大起落的場口,但我確實覺得曾志偉和金燕玲兩個角色都未如理想。曾志偉演的是一個學習重新跟有躁鬱症問題的兒子新生活,他的角色是一個住在劏房的中港貨車司機,問心,一點也不像,他的演出真的太像我們熟悉的曾志偉,連上唐樓樓梯拐下拐下的資態,也覺得熟口熟面,曾志偉實在沒太融入他的角色和身處環境,你覺得他像一個日夜為生計奔馳的中港司機嗎?


金燕玲同樣有少許熟口熟面的問題,尤其跟余文樂、甚或曾志偉、方皓玟角色
作一個對照的話,金燕玲最大問題是她所演的角色背景太過空洞,這很有可能是編導刻意的,那空洞在於究竟是金燕玲的精神問題導致父子離她而去,還是相反因為離她而去而導致後來慢慢呈現問題,還是這些問題係有一些大環境、社會氣候等因素導致呢?


從金燕玲角色背景之尷尬,可以看出《一念無明》不足之處,因為電影是明顯想用香港社會生活逼人之瘋狂,來對比大眾缺乏認知疾病的躁狂,余文樂算是演這個躁狂病人很有心機,做得相當不錯,但《一念無明》看這個社會的病態,則流於簡單,婚宴一場戲是相當明顯的例子,那些飲宴嘉賓面對余文樂出席的閒言閒語咀臉,確實過於面譜化,及後余文樂搶咪上台雖然是不錯的情節,但《一念無明》就是這樣的失衡。


余文樂和大眾之間的互動幾場戲、在飲宴、劏房、超級市場的幾場戲均未去到應有的劇力,那我確實認為是編導營造社會問題的想法未夠用心,或者太過倚賴著眼余文樂之演出,尤其對比為何方皓玟教會一場戲有這樣的爆炸力,因為整個情節編排是相當用心,加上方皓玟絕佳扣人心弦的演說,更有教友和余文樂反應強烈對比,這場戲十分突出又是《一念無明》另一尷尬之處,因為方皓玟用這個方式重拾她的生活,曾志偉也參與了類似的聚會又好似有些體會,那余文樂的出路又是怎樣呢? 《一念無明》其實也未找到這個角色出路的方向。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Denis Villeneuve -《天煞異降》(Arrival)




香港譯名《天煞異降》這個名字真的很難讀,我還是以英文名《Arrival》稱之算,為何香港的譯名很多時都無法有英文原名的簡約,如2015年電影《Room》,香港譯作《抖室》,為何《Arrival》我們一定要加入「天煞」,連降臨也再加形容詞為「異降」?而《Room》又要語帶雙關「斗室」「抖室」?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確實讓人有不同的思考和感覺,「Arrival」我真的覺得甚有意境,若直譯做「降臨」總覺得是不完整的,英文和中文之間的命名尚且甚有感覺的差距,若這個差距放之人類的語言和外星文明的語言又如何呢? 從語言的角度切入科幻世界,這是Denis VilleneuveArrival》最特別的魅力。


Arrival》男女主角,男的是科學家Ian,女的是語言學家Louise,他們授政府命尋求外星人降臨之目的。Ian第一次打招呼,引了Louise的著作,他讚美她寫語言是建立文明的基石,不過他認為這想法是錯的,科學才是文明的基石。當然,《Arrival》認為Ian是錯的,人類科學在更先進文明科學面前,其能力只能是登上外星人太空船的預防和檢疫工作而已,《Arrival》全片最有氣氛的,是這些已展現出人類科技知識極限,卻偏偏只能做到如斯低層次的基本籌備,這種科學徹底的無力感成就《Arrival》非常深刻跟外星人接觸一幕,外星人不再是《龍珠》的菲利或異形般的漫畫人物,而是完全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存在物,人類在外星生物面前,若沒有勇氣走前一步,就注定是隔著保護罩的渺小。


Arrival》另一精彩的地方,女主角Louise嘗試用語言學的角度去尋求跟外星人溝通的方法,同時她跟女兒的成長往事和悲劇又不斷的進佔已非常緊張和失眠的解謎工作,那女兒時常的出現,確實讓我想起Nicholas Roeg名作《血光鬼影奪命刀 (Don’t Look Now1973),兩部電影都是女兒的悲劇,沉殿一段時間後在陌生的環境時再次重現不能理解的幻像,同時也牽涉一些人類科學難以解釋的力量,最終牽引到一個無法逃離的結局。

但若跟《血》一片相比之下,《Arrival》最大的敗筆是無法延續那迷團的氣氛,當Louise對那外星語言有一點端倪時,整部作品苦心經營的迷團氣氛亦已徹底崩潰,原本語言在《Arrival》中是唯一通往宇宙跨越時空的橋樑,這是非常精彩的出發點,電影開始的魅力就是語言這傳統智慧今天社會已是毫不值錢的工具,原來當人類科技在的盡頭時,語言的應知和溝通跨越了物種、引力和時間的界限,但電影最終就這樣一席話改變了世界,《迷失東京》結局那一席話我們有著無聲感應,《Arrival》結局那一席話卻荒謬得教人無言。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黃肇邦 -《伴生》




去年香港有兩部背景類同的紀錄片,年初有張經緯的《少年滋味》,年尾有黃肇邦的《伴生》,兩部紀錄片的製作均有香港社福機構的支持,而分別關注學生和老人兩個年齡階層。張經緯的《少年滋味》探討學生問題取樣較廣泛,當中的剪裁和計算具策略性,有野心想把青年問題呈現出一個多方面的風景;《少年滋味》許多時都不經意將每一個少年isolate,每一個受訪者有一種刻意突顯出來的孤獨。

《伴生》的策略和味道跟《少年滋味》很不同,《伴生》所選擇的三個老人故事本身帶有容易討人喜歡的正能量,當中有團結的大家庭、有性格相異但非常相配和得意的一對老夫婦,還有另一個也是很可愛的輕度弱智但有繪畫天份的單親媽媽。《少年滋味》著眼的每個少年故事之中的相異獨特之處,由其最後一個較年長的義工更可算是反高潮;《伴生》明顯是較重視三個故事之間的相同之處,雖然三個故事不同的人面對著不同人生階段問題,如大家庭面對著親人接連離世,老丈夫面對老妻身體比自己差得更快並無法接受她無法復原,還有兒子珍惜跟母親相處時光但未曾預備媽媽離世後的日子,《伴生》有著很多角度去看人的年老、疾病和死亡,但呈現的感覺卻是刻意營造得相當之一致,每個老人有著不同的可愛,每個家人有著不同的負擔,每個工作人員有著衷心的付出,戲中的可愛、負擔和付出感覺卻是難分彼此,猶如每個人生老病死的恆常,我們有一天也將親自體驗。


《伴生》隨家屬來回病院或老人院,當中也有一些巧妙的side track。那木面老夫帶我們去舊元朗,一方面可以聽聽那對老夫妻的舊故事,而那老妻雙腳和記憶也慢慢退化,這種舊日子就只有老夫獨自懷緬;另一故事殯儀館一幕,老人送老妻最後一面還哭著說昔日早訂三世姻緣,但很快他自己身體機能也退化得嚴重,早些日子還在太太骨灰樓前拍全家大合照,之後真的很快就跟太太天國團聚,又一喪禮場面,再一次於靈堂上先捕捉是家屬摺元寶,家人熟練的手勢何嘗不是學習適應死亡的離別。

《伴生》成功之處,是拍出了所謂老病死的日常,喚醒一種出於自然但我們生活之中所忘記了的人性關懷。《伴生》並不是一部探討老人問題的電影,而是從選擇一批較可愛的老人和家人,透過簡單的紀錄和耐心的對話,讓觀眾看看人如何跟自己或親人的老、病、死去相處、忍受和妥協。